激战田庄台
3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田庄台。田庄台南临辽河,与营口隔河相望。在明清时期,这里是辽河下游的重要水陆码头,商贾云集,也是清军关外的最重要根据地之一,清军的粮草、军械屯集在此。
镇里有一座 “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 ,一尊清军无名将士青铜雕像立守墓前,他手持大刀,雄姿威武。坟冢内葬有300余名清军将士的遗骨。 “甲午战场遗址”位于镇内东侧辽河岸上。登上遗址城墙远眺,辽河波浪翻滚,三月的河风依旧阴冷,呜呜入耳,极像战场的厮杀声。大洼县广播文化局退休干部马宝石每次来到这里,都要用手拍拍城墙,表达心中的愤懑。
1895年3月5日清晨,宋庆率2万人马进驻田庄台,兵分三路,沿河岸布阵10余里,同时死守辽河的还有40尊大炮,清军准备凭借辽河天险与日军决一死战。日军也把全部赌注押在了田庄台,兵力约2万人,大炮100多门,这几乎是侵入辽东的所有日军。
据《田庄台志》记载,3月7日,辽河两岸下起了大雪。日军前锋刚到达河对岸,就遭到清军袭击。从下午3时到晚7时,清军大败日军,打死500多人,取得了首战胜利。“然而此战暴露了清军的兵力部署。 ”马宝石老人评价说,“第二天,日军司令野津道贯重新布置兵力,调动主力部队三面包围清军。 ”
9日清晨,辽河大雾。日军第三师团在辽河东岸摆开91门大炮轰击清军阵地,吸引清军的火力。在这紧要关头,清军主将把主力部队调到东面迎敌,致使西南方向防守空虚。日军第一师团利用大雾掩护,偷袭了清军西南炮台,另一支部队从东北方向的亮子沟上岸,与西南方向的登陆日军在清军后方的马莲坡集结。上午9时,大雾散去,集结完毕的日军从清军后方突然发动攻击。此时清军才发现,日军已经进城。激战一个小时后,清军败退。
见日军进城,镇内平民组织起来,与未撤退的清军并肩作战。马宝石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家兄弟两人,一个拿菜刀,一个拿斧头,连杀几个鬼子后,双双战死。对这场激战,盘锦市文管办主任杨洪琦谈了自己的体会:“从海城打到牛庄,再打到田庄台,应该说,辽东战役是甲午战争中清军少有的血性之战,也是日军碰到的最强硬的抵抗,我们一味地说清军逃跑显失公允。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抗战更是可歌可泣,在日军通过六通桥进入田庄台的过程中,没有武器的老百姓就用身躯硬生生地扑向日军,与敌同归于尽,可见我们的老百姓多么的英勇。 ”
进城的日军开始残忍报复,在镇内四处放火。一条繁华的老街顿时一片火海,一位名叫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的苏格兰传教士曾目击现场,他在《甲午战时辽居忆录》一书中这样描写道:“大火一直烧到10日晨,这座繁华的古镇变成一片废墟,未能撤退的清军和平民几乎被烧死。 ”据资料载,另有1000多清军俘虏被驱赶到街上,日军用铁线穿透其锁骨,将他们串联在一起,再将煤油泼身上,被俘清军就这样被活活烧死在大街上。
杨洪琦说:“按照中方的资料记载,此战有2000多清军阵亡,另有600多平民被杀。而日方资料记载,日军仅伤亡160人。作为辽东战场的后方补给基地,大量军火落入日军之手,粮食全部被烧成炭灰。 ”
战后,田庄台商会出面组织民众把清军将士尸骨分3处掩埋,如今其他两处遗址已无处可寻。 “清军几万人马,仅在六天时间里,却连失营口、牛庄、田庄台三座重镇,大清国的腐败无能由此可见一斑。 ”每每提及这段历史,马宝石总是气得手拍墙垛,但他却很愿意给每一位游客讲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我想告诉所有人,不但落后要挨打,腐败无能也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了,我们万众一心才能保护自己的家园。 ”
田庄台既失,清军辽河防线全部被突破,日军打开了通向山海关的通道。日军第二军此时已攻下威海卫,清政府无心再战,1895年4月17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甲午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