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正文

甲午战争期间辽东血战:“大清炮王”曾重创日军

来源:中新网作者:纪松东 周仲全责任编辑:蔡子衡2014-04-24 11:38

侵入辽东的日军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陆军中将,在接任不久就提出由陆路攻击辽阳和营口的战略,得到大本营同意后,野津道贯又进一步提出了“辽河平原扫荡作战”方案,准备越过辽河进犯山海关,同海路侵入山东半岛的日军相配合,实现南北夹击直取北京的目标。

1894年12月13日,日军第一军第三师团由岫岩出发攻下析木城后,直逼海城。清军无力抵抗,败走牛庄、辽阳。当日中午,日军占领海城。清政府决定调集重兵收复海城。未料到,激战2个多月后,日军用“调虎离山”之计甩开清军,直取牛庄。清军最具血性的战斗由此展开……

血战缸瓦寨

“120年前的海城地区,是辽东的咽喉要地,日军占领海城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以此为据点,控制大辽河,进而西进北上。”海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干部宋长余告诉记者,“当时,清王朝已查明日军的意图,所以调重兵鏖战海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战海城’。 ”

据《海城县志》记载,时年已75岁的四川提督宋庆接到北援海城命令后,自率本队毅军及铭军20余营,9000多人,从营口星夜北上,扎营在距海城县城10多公里的马圈子、缸瓦寨一带。侵入海城的日军身陷“以孤军入重地,兵械粮糗不继”之境,加之冬季严寒,士兵冻伤极多,战斗力减弱。清军理应乘敌立足未稳,全力反攻,收复海城。 “可惜宋庆屯兵感王(应作缸瓦,编者注)寨,坐失战机,予敌以伺机先发之隙。 ”

缸瓦寨,即今天的感王镇,以盛产粮食、蔬菜闻名。如今,镇郊的祥水河已经断流,仅在祥水村边保留一段水沟,当地人称“祥水泡子”。而这段几百米长的水沟,就是当年抗击日军进攻的主战场之一。在小石桥上,村里一位姓王的老人给记者讲起从父辈口里听到的惨烈战事。

老人讲,清军欲收复海城的行动其实早被日本间谍掌握,日军决定先发制人,但间谍的信息出现差错。12月19日拂晓,根据掌握的信息,日军两个中队,带18门大炮经晾甲山直扑柳公屯(即今天的西柳一带),但并没有发现清军。此时已近正午,日军准备吃完午饭后返回海城。这时,有骑兵来报:“缸瓦寨一带发现清军主力。 ”

于是,日军改道直扑缸瓦寨,在下夹河子、祥水河同清军展开激战。双方炮声如雷,枪弹如雨,清军以民房为掩体,英勇狙击,日军损失很大,有一支120人的部队,在袭击祥水泡子时,被清军乱枪击溃,生还者仅10人。

老人说,清军中有一个打炮的高手叫余仁同,被称为“大清炮王”,他率领的山炮营,在此战中重创日军。史书载,余仁同指挥大炮“远近高低百发百中”,日军被炸得血肉横飞。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日清战争实记选译——辽东之役》中,日军这样描述:“敌弹是瞬发弹,其距离测定之精确,为清军所未有。 ”

这是甲午战争中,中日军队少有的几次鏖战之一,日军投入兵力4000多人,清军以5000兵力拒之,鏖战6小时,清军异常英勇。据史料载:危急关头,“主将振臂一呼,踣者起,疲者奋,裹创肉搏,赴死不悔。”日方也不得不赞叹,毅军“不愧为闻名的白发将军(指的是75岁的宋庆,编者注)的手下,不轻露屈挠之色”,宋庆部故得“宋老虎”之称。后来日军增援部队赶到。下午5时55分,日军占领缸瓦寨。老人指着河边的田地说:“清军遗骨就埋在这边的大坑里,此仗打得相当惨烈,日军伤亡约400人,清军伤亡约500人。如今,这个大坑早已被填平成为村里的口粮田。 ”

清军撤出缸瓦寨后,退至田庄台。史书评价:缸瓦寨战斗是辽阳南路保卫战中关键一战。清军败退,加大了清军收复海城的难度。日军第三师团以孤军固守海城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