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正文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战前日本民族如吃了激素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徐贵祥责任编辑:蔡子衡2014-03-20 08:52

中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祖冲之、张衡这样的自然科学家却始终未能在中国文化占据主流地位

尽管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门户,但是中国的朝廷仍然不相信、或者说感情上不能接受国力衰弱的事实,仍然做着“天朝上国四方来朝”的美梦,把战争失败归咎于洋人“妖术”,寄希望于神仙帮忙。这种迷信,朝廷用于麻醉,百姓源于绝望。

倒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从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受到当头棒喝,梦醒过来,替中国人反思这场战争。日本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指出,清朝失败是由于“不知彼之熟练于实事,兴国利,盛兵力,妙火技,巧航海,遥出己国之上”。经受这样的惨败,中国的朝廷仍然坐井观天,不仅不学习,而且“视外国为贼物”。

日本民族以学习为立国之本,自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之后,他们把中国和西方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西方国家“学格物穷理,不为天性空言,虚谈妄说……”一言以蔽之,西方国家务实,中国人坐而论道。一个名叫杉田玄白的日本人甚至用轻蔑的口气说:“地者,一大球,万国分布,所居皆中,任何一国皆可为中土,支那亦东海一隅之小国也。”

坐而论道,热衷清谈,这是中国官僚阶层和知识阶层一个比较普遍的陋习。几千年来,中国的“文章”浩如烟海,而祖冲之、张衡这样的自然科学家却始终未能在中国文化占据主流地位,这似乎也佐证了中国文化在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有着向虚向大向空、缺乏科学精神的特征,这个特征甚至一定程度地揭示了晚清以来积弱积贫、屡弱屡贫的文化缘由。

鸦片战争之后,日本人不仅把中国的底摸透了,也把自己的出路找到了。他们要征服中国,要“脱亚入欧”,要成为东方的老大。1868年,明治天皇明确宣布“破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学习西方各国技术,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派遣留学生,派遣使节团,兴办铁路电信,普及教育……凡是有用的,统统拿来。

甲午战争前夕的日本民族,就好比吃了激素,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曾经的东方巨人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54年间,日本的明治维新由上而下,从政治体制到经济体制,实行了深刻的改革,成为大和民族的共同理想。那些关于天皇节衣缩食、民众捐赠、万众一心购置军火的传说如今已为中国人熟知,“天照大神”“八纮一宇”的神话成为举国上下的信仰,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狭隘的民族情绪,加之根深蒂固的武士道精神,甲午战争前夕的日本民族,就好比吃了激素,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曾经的东方巨人中国。

同样在54年间,中国的洋务运动却是命运多舛,“睁开眼睛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之后,替朝廷背了黑锅,流放伊犁等地;魏源的观点被认为“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遭到清廷上下围剿,就差没被杀头了。赴英伦的外交官郭嵩焘,不仅众叛亲离,甚至被家乡的学子宣布开除湖南省籍。刚刚在中国萌芽的电报因为电报电线埋在地下,会“惊动祖坟”,被斥为不忠不孝。至于火车,就是我们曾经看见的那样,只能用驴马拉之。包括军事装备在内的西方现代科技,仍然被视为“奇技淫巧”,西方文化仍被视为“异端邪说”,自然科技发明被斥为“雕虫小技”,至于西方的社会制度,那是提都不能提的,提得不好是要杀头的。

在这54年间,我们的对手窥视着我们,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隐秘地角逐。开放与封闭,科学与迷信,学习与守旧,积极扩张的热情和侥幸防御的态度,几乎构成了甲午战争胜败的全部先决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