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正文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战前日本民族如吃了激素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徐贵祥责任编辑:蔡子衡2014-03-20 08:52
点击进入下一页

岁月沧桑,甲子轮回。中国古老的纪年法,把历史的片段就像链条一样连接起来,不断提醒人们对往事的记忆。2014年,距离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间过去恰好两个甲子。120年间,世界沧海桑田,但对中国军人来说,那场败局就像一颗未曾取出的弹片,胸口之痛从未消散。

那被击沉的战舰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份充满伤痛和耻辱的文化遗产,对军队建设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此等等,在全军将士努力实现强军目标、追寻中国梦强军梦的今天,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每一名当代军人的文化自省与自觉。

当然,在中国军人的文化视野里,不仅有甲午战争,还有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起来的优秀历史文化、我军艰苦卓绝的革命传统文化,特别是当下广大官兵正在实践和创造的先进军事文化,这些都是强军征程的厚重底蕴和强大支撑。为此,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强军文化论”专栏,并将特别策划“甲午战争文化沉思录”系列文章作为开篇之作。

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围绕强军文化的诸多话题,这个专栏将是一位忠实的见证者,一位冷静的观察者和一位深邃的思想者,它的话语里不仅有秦砖汉瓦、苦难辉煌,更有猛士呐喊和砺剑雄风……

1881年6月9日,是英国火车发明人乔治·史蒂芬的百岁诞辰纪念日,李鸿章特意选了这个日子举行通车仪式,但是他遇到一个天大的麻烦,因为清政府以“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的理由,禁止使用机车。李鸿章无奈,只好下令将火车头卸下,改为驴马拖着火车走。

这荒诞的一幕很有象征意义,几乎可以看成是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生动写照。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人已经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林则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观战略设想并撰写了《海国图志》;朝廷终于对外国使节的下跪问题作了让步;向外国派出公使;引进了电报和铁路。上述几件大事可以看成是鸦片战争之后五十多年里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然而,就这寥寥几项,推进的过程却又有那么多苦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