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战棋推演>>正文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

责任编辑:吴昊2013-09-27 14:32

当我们研究这个话题的时候,很自然的要从敦克尔克说起,如果不是德军因为犹豫不决而没有坚决果断的拿下敦克尔克,那英国远征军的彻底被消灭,势必使得英国本土的防御力量严重缺乏。那样即使德国仓促的组织登陆也非常容易成功的。而一旦德军踏上英国本土。那胜利也是迟早的事情。当然德国空军是完全有能力在登陆前就完全控制海峡制空权的。

就是因为这个失误。使得英国获得增强本土的防御力量。这支客观的作战力量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英国本土虚弱的地面防御从而对德国的登陆存在着一定的威胁。即使是这样。由于英国本身也没有进行抗击登陆的必要准备。如果德国坚决的以入侵英国为第一目标,其当时的军事力量也是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德国空军被事实证明如果想获得局部制空权以实施登陆作战的能力是绰绰有余的。而且强大的德国空军对海峡和南部地区的控制将使英国海军的优势难以在近海发挥。德国海军在远洋上当然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但是在近海地区得以空军的支援则是可以完成登陆作战,这个在战争实际过程中早已明确证明了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优势地位。德国海军装备的不足相对于英国海岸防御的空虚而言是有能力完成登陆行动的,这个很显然不能和44年盟军登陆的情况相比较。

德国事实上没有进行这样的作战行动完全是因为没有彻底打垮英国的决心和害怕冒险失败对威望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政治效果。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造成了不列颠空战的奇怪的进程,否则以坚决的登陆决心,德国空军本应逼迫英国空军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海峡上空的决战。(德军的登陆势必迫使英国空军全力在海峡上空与德军作战,其形势显然对德国更为有利)而且我们同时也能知道,英国海军的行动也肯定是在德军登陆发起后才会采取行动的,并不会事先就将海军力量开进于近海地区而暴露于德国打击之下。

当然,我们要谈的根本不是上面的问题,对英国本土的作战也势必存在风险,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海军原始装备进行两栖登陆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将专门进行论述。我们所要在本文研究的是:德国暂时不考虑对英国的登陆而将目标指向地中海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有人会说地中海应该是意大利的作战范围,不错,那里确实是意大利的范围,但是正因为意大利的不够强大,使得德国有了插手地中海的必要。德国是整个轴心国的核心,而轴心国的利益也同时代表了德国的利益。虽然2国在战略上并不协调,但是德国进入地中海的必要即使从后来的实际战争历程中也很容易分辨的,我们分为几个问题来讨论:地中海和中东重要价值及风险,地中海和中东作战要点,前景和未来的趋势及各种判断。

40年6月25日法国投降投降后,既然德国对登陆英国缺乏信心(我始终还是认为登陆英国是敦克尔克失误后最佳的选择),那是否可以在地中海采取必要行动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因为不具备登陆决心的不列颠空战缺乏了实际的价值和意义。那地中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土耳其的立场与苏联有着冲突,但是它既不愿意得罪英国也不敢得罪德国。在相关时期土耳其政府的举动表明了立场,至少在战争结局明朗以前会保持他的中立地位。所以德国采用地中海战略在未能完全消灭该地区敌对势力以前不存在土耳其加入轴心国的可能性。但是随着德国在地中海和中东的胜利,这种中立的天平则肯定会向德国倾斜,土耳其的态度实际也是随着交战双方在地中海地区的优势变化而变化,如果整个地中海和中东被轴心国所控制,也就让英国丧失了对土耳其可能施加的影响,从而才会有了土耳其加入轴心的可能,尽管土耳其在何种时期是作为中立的资源供应国还是作为直接的参战国对轴心国更为有利还有待研究。但是地中海控制权的改变无疑对土耳其的外交立场是有重大意义的。

“西班牙在7月19日给德国的一份备忘录中向德国人保证,西班牙准备在下列两个条件下参战:(1)西班牙应获得直布罗陀、法属摩洛哥和西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省(借口这地方是由西班牙首先开拓的,并且它的绝大多数欧洲居民仍然是西班牙人),并要”扩大里奥德奥罗和在几内亚海港的殖民地“;(2)西班牙应能指望得到作为一个交战国所需要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然而几个星期过去了,希特勒并没有邀请西班牙参战,也没有对摩洛哥和奥兰作任何明显的许诺。”德国出于对维希法国抵抗英国的希望以及目标转向苏联而没积极的争取西班牙。希特勒是更喜欢和法国合作的,实际也就丧失了同西班牙合作的机会。事实上,法国的作用是很小的,最后德国还是占领了整个法国,不过那时已经太晚了。所以,如果德国就在40年的时候以周密计划快速的占领法国和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对德国的意义更加重大,同时也就能够满足西班牙的要求(主要是领土要求,所以放在前面,西班牙最在乎的还是殖民地),只要西班牙获得了实际的利益也很容易的加入到轴心国一方。

“尽管法国停战并不增加意大利海军的军舰数目,却因法国诸基地以及其地中海海岸之中立化,大大改善了意大利的局势。可是,轴心国家却不曾善用此局势,这一失策往后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后果。假如当日把突尼斯的港口和机场施行占领,并不受限制地用为意大利的基地,则其结果对于战争的进程是极其重要的。假如当日把西西里海峡的两岸控制起来,则这一条交通要道上的英国交通线实际上便处于严密封闭之下了。有了以突尼斯港口和海岸线为其补给线的基地,则对于利比亚的补给便大为经济而安全。因为从意大利横渡地中海到利比亚的的黎波里。有马耳他岛处于中途的海上,因而便控制其周围的海域。假如当日占领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海空基地,那就可以把地中海西部置于某种程度的控制之下;从而马耳他岛便受到压制;而且便可以把直布罗陀置于空袭之下,从而为最后占领这个英国要塞铺平道路。 ”

“不消说,意大利海军立即申请最低限度要占领突尼斯诸港。可是,也许被极短期内结束战争的幻想所迷惑,墨索里尼不肯催促柏林当局做出这个决定。在这些日子里一心只想着地面战局的希特勒,至少在1942年以前,还不能理解地中海是对英国帝国作战的唯一真正的战场,因而必须把轴心国所有资源集中使用于地中海以打击英国。因此在这些早期的日子里,他对法属西非的战略重要性便很少考虑到,却去策划未来的对苏作战问题。对希特勒说来,在西线上进一步占领一些战略要地,好像是无足轻重的。再则,里宾特洛甫(德外交部长)既不愿伤害法国人的感情,又不愿看到意大利在地中海的扩张。在他们看来,意大利是不愿意让德国兵力进入地中海的(事实上,意大利的确做到把法属的地中海海岸置于”停战委员会“控制之下,而该委员会则单独由意大利人组成的)。这样一来,整个问题便陷到政治纠纷中去,以致使轴心国忘记军事上的显著重要性了。这一着之差是非常严重的。等到政治首脑们知道他们处置失策时,却已经悔之晚矣。为了所有这些原因,以致法国虽于此时退出战争,而意大利海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利益。 ”

以上观点基本是符合实际的。突尼斯的重要不用多说。其后果虽然会导致法国其他的殖民地迅速倒向英国,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轴心国家从此获得好处是会远远多于其不利的地方。毕竟此时的主要敌人不过是英国而已。

所以首先是要彻底占领法国和其地中海基地,同时应尽快控制巴尔干(早点行动比晚点要好,德国因历史上不列颠之战的延误以及意大利的先行失败才开始行动。)主要是希腊和南斯拉夫,重要的包括克里特。形势如下:/ l {& }/ A2 |' E“ _$ c另外在中东,英国和自由法国(即戴高乐的流亡组织)已经将维希法国在中东的殖民地占领。

由于和西班牙分享了法国北非的殖民地,西班牙也会加入到轴心国一边。同时由于德军及时的增援北非,而避免了意大利在利比亚的崩溃。而德军适量的陆军抵达北非不仅仅可以阻止英国的进攻,同时随着增援的抵达能对薄弱的北非英军力量给予打击。最晚41年初就可以展开对埃及的攻击。然后进一步拿下中东。也有从克里特经塞浦路斯直接进入叙利亚而形成钳型攻势的可能。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中海已经成为轴心国的内湖,它具备以下显著的利益:

1、意大利的安全得到了保证,由于只需要封锁地中海的入口就获得了相当的稳定。从而可以使意大利的海空军得到解放出来,加入到大西洋战局,陆军仅仅主要需要保护摩洛哥和中东外也能节约出更多的兵力参与到欧陆的防御中来(姑且不评价其战斗力),加上同样情况的其他轴心国家都相对处于安全的环境下,而这样以德军为中心的强大的集合体势必会让苏联估量其主动进攻欧洲的胜利可能性感到信心不足。同时轴心国家也能随时保持着欧陆的地面部队优势。

、安全的生产空间和资源供应。我们知道德国相当一部分的生产都不是在本国进行的,而地中海地区成为相对安全的空间后,以至于提供更多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包括因危险减少而释放出来的德国最需要的劳动力。中东在那个时期石油产量虽然不是很高(但也不少),使轴心国获得更多的石油来源,加上其不会枯竭的石油储备也会随着开采的增加而提高更多的产量。同时也获得其他更多的资源以及近2亿人口在安全环境下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至少罗马利亚不再是唯一的石油来源从而大大增强了燃料供应的安全性。

、轴心国在41年对地中海和中东的占领虽然不至于使英国崩溃但是政治上的影响同样是不可估量的。即使苏联不象同德国瓜分波兰一样的去瓜分中东(瓜分中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同时也符合德俄利益),或者经中亚南下获得印度洋的出海口。它也会谨慎的考虑与德国的方针政策。而没有任何理由看到苏联的军事准备是必然要挑战轴心国的势力的。基于必战理由多出于历史的实际结果,基本未能确定,在德国未被削弱的情况下苏联有主动进攻的证据。而且随着轴心国势力的加强。均势就越难以被打破。这样的可能性就更不具备说服力了。简单的说,苏联至少在轴心国实力的上升阶段是没有主动进攻的勇气的。与其投入一场难以预料的战争中而不能确定最后的利益收获还不如去采用不怎么需要代价就可以轻松获得其他利益的方式让人更为动心。当然苏联对德国的防备是不会因为任何情况而减少的,不过这也纯粹是出于害怕和等待德国被削弱的时机而已。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