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战棋推演>>正文

简析二战德国海军战略

责任编辑:吴昊2013-09-27 14:34

德国海军在战前是否意识到其主要敌人为英国?这个无疑是肯定的,因为德国主要的直接对手是英法,法国可以从地面进行攻击,而对于老牌的海军强国-英国,无论当时德国海军抱有何种观点,至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料到其对英国作战任务的艰巨性。

但是德国海军至少在很早的时候是不能了解到必然会对英国开战。当然这并不成其为理由。因为英国封锁着德国进入大西洋的通道。是对德国海军的命运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国家。

德国海军虽然能或多或少的考虑到对英国作战的任务。其海军建设也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但是分配给海军的资源并不是很多。这样就使德国海军只能保持一个较小的规模。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德国海军采用何种战略最为有效?

涉及到这个问题,就必须考虑到建设、准备、战术等多个方面。

我认为有二种方案:

1、潜艇舰队为主

2、水面舰队为主

我们首先分析第一种以潜艇舰队为主的战略。

很多人认为潜艇战是德国海军唯一的出路,我们看到每年历次交付的潜艇的数量:

1935年 14艘

1936年 21艘

1937年 1艘

1938年 9艘

1939年 18艘

实际能作战的数量比上面的更少,即使按邓尼茨的说法,这些数量仅仅只能刺一下英国,只有大幅度地提高英国舰船每月被击沉的吨位量,才能迫使英国求和。

必须注意到的是潜艇战的目的是迫使敌人求和,潜艇不能征服敌人,它始终是一种间接手段,不是直接手段。

潜艇既不能消灭敌人的军队,也不能占领敌人的国土,只能对抵抗意志进行打击。摧毁抵抗意志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潜艇战对一个依赖海洋补给的国家确实是严重的威胁。

但是缺乏补给能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必须是缺乏能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仅仅丧失作战能力是不够的。只要敌人还能维持基本的物质需求时,是不会求和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也存在时间上的问题,潜艇战不可能迅速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即无法速战。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英国到了最后不能支持下去的情况的时候,美国一定会加大支持,事实上一开始美国就已经在进行支持中。美国是不会看着英国慢慢被困死的,而且敌人的海军至少也能保障基本物资运送到本土,不可能被潜艇完全切断物资补给。

“如果敌人如我所预料的那样采取了护航编队,那么我方在前线至少需要300艘潜艇,才能实施卓有成效的经济战。这300艘潜艇中,100艘应在船厂检修和让艇员休息,100艘往返于战区的途中,另外100艘在战区作战。我坚信,这样多的潜艇一定能取得经济战的胜利。”

“战前邓尼茨已经估计到,假如我们采用全球性护航编队的话,德国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将需要300艘潜艇。他至少对护航编队的作用没有估计错。”

英国很显然不可能不采用护航编队,按照邓尼茨的说法那样也需要300艘潜艇,德国面临着陆地上的主要敌人,所以陆空军必然不能削弱,事实上德国陆空军的力量还发展的不够,不能分配海军更多的力量的。仅仅靠海军自己被分配的资源也难以拥有足够数量的潜艇。而且如果缺乏水面舰队,就不能拿下挪威,那对德国的整体战略将是更加的不利。

所以,德国首先的资源不够建立庞大的潜艇部队。如果按照邓尼茨的想法,德国以潜艇为最优先的方案,以牺牲陆空军的发展来建设潜艇部队无疑是舍本求末的。那德国更无希望去赢得战争。

其次,即使有接近该数量的潜艇,是否可以使英国丧失抵抗意志也令人怀疑。在美国参加战争前迫使英国投降的可能性也是不高的,因为时间太短,潜艇战难以发挥持久消耗吨位的决定性意义。即使英国的新增加的吨位少于被击沉的吨位,即使英国的总吨位在不断下降,要达到迫使英国求和的目的也是太遥远的事情。

所以,英国也不可能因为短期的潜艇战就饿死,困死。即便被严重的削弱了战斗力。但是德国依然没能力登陆,就一定需要长时间的潜艇战来达到上面的目的,但是从实际上看来德国能利用的时间很显然是不足够的。

“如果我们至迟在战争爆发初期加速建造潜艇,使我们能够不失时机地以较大数量的潜艇投入战斗,如果我们在作战方面把一切措施都完全服从于意义超过一切的潜艇吨位战,那末,这场海战,这场以攻击英国生命线为目标的大西洋战役将会出现另一个局面。”

大西洋战役确实有可能出现辉煌的战果和胜利,但是是否可以在美国投入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工业实力前解决掉英国这个敌人无疑是缺乏充分理由的。

总而言之,德国海军即使重视进行潜艇战也不会有胜利的可能。如果德国不打算消灭英国,而以潜艇战来牵制英国却是合理的,从历史上看来,德国走的正是带有这样性质的模拟两可的战略。确实依然是失败的战略。

我们再分析第二种以水面舰队为主战略。

潜艇战虽然可以获得较大的战果和损效比率。但是不能速决,因而在战略上失去了重要意义。

如果德国以水面舰队为主,只要建立合理精巧的水面舰队,似乎比第一种更加实际。

毫无疑问,雷德尔比邓尼茨更具备战略眼光。所以他认为必须是水面舰队才是决胜的力量。只是最后德国海军失去胜利的前景,只能靠潜艇战来取得心理上效果,到那时候已经是无可奈何了。

但是德国水面舰队结构上并不是很合理。参考Z计划。

预计到1948年将建成下列舰艇:

1、50,000吨级的战列舰,6艘(不含“俾斯麦”号和“蒂尔皮茨”号);2、20,000吨级的装甲舰,8艘(后改为12艘);

3、20,000吨级的航空母舰,4艘;

4、大量的轻型巡洋舰;

5、潜艇,233艘。

1939年1月希特勒批准了上述计划,并要求在6年内完成。

这个表明海军是希望建立一支旨在与英国海军决战的力量,其目的是消灭英国海军,上面的引用仅仅是用来说明这样的思想的。

德国海军是否能预料到战争的紧迫性,但是之前的建设无疑也缺乏远见的。短期内德国海军不可能消灭英国海军,也不可能重创英国海军,因此与英国海军决战的想法无疑是不实际的。

德国主要建设主力战舰,希望进行海战。但是当时的航空兵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德国海军和空军因为航空兵的所有权问题而导致没有一艘航母,这是第一个错误,海军既然不能拥有海军航空兵的所有权,也可以退求其次,让所有权给空军,从而获得机动海上航空力量。

结果到战争开始时,德国海军数量太少,仅仅能用于打击英国的航线,而这个问题也反映在威塞演习时表现出来的危机中。

既然德国海军薄弱,那首先必须建立一支有战斗能力的舰队,大型军舰时间要的多,也难以形成规模。这是第二个错误。如果以中轻型军舰为主,对深海作战必须要的强大装备应做长远打算,中轻型军舰比较灵活,在近海有空军配合并能运送登陆部队,这样可以快速向挪威投送兵力,当然也可以用来登陆英国。

尽管当时对是否能迅速战胜法国并没把握,但是必须考虑到只有登陆英国才是唯一符合德国实际情况的。即使看起来非常冒险,但是却是唯一可以赌博的机会。

那样在战胜法国后德国有了一支非常适用于登陆作战的海军,便有可能在40年7月那个最好的机会对英国进行登陆作战。只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德国海军这样的选择便有了意义,因为总比毫无希望的其他方式更有让人尝试的理由。

当然能有预见性的判断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仔细考虑以下二点,就可以明朗该思路:

1、德国靠潜艇难以完成迅速战胜英国的任务。而持久的战争对德国是不利的。

2、以海上决战来消灭英国海军的主力又需要一个漫长的准备时期。超越的可能性也很小。

于是只剩下了登陆英国本土这唯一出路,无论战局的发展的形势如何,只要把英法推到了敌人的位置,就不能不有这样的考虑。而快速运送部队登陆并配合空降兵和其他兵种的联合行动显然是值得一试的。

也只有这样直接的方式才是德国海军能够生存的选择,只有暂时考虑放弃深海地区,仅仅局限于近海来配合其他兵种发挥出海军薄弱但是有较高效率的能力才可以在面对一个强大的海上国家所能体现其明智的方式。

战争是错综复杂的,不能一一细述,就总体上的战略而言,德国采用的道路是完全错误的。同时也存在着更好的选择,仅此而已。

同时缺乏对英国决战的心理准备也是造成德国海军不能形成如上战略判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德国的力量不足,对海军无力过多发展,也使德国海军对面临的作战任务不堪负重。

我们能理解到这些对整个德国的战略问题显然是有帮助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