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战棋推演>>正文

两次世界大战中“保船”意识害了德国海军

责任编辑:吴昊2013-09-27 14:40

说起“保船”我们往往会想到北洋水师,再仔细看一下战争史,发现有“保船”思维的不仅是我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也同样有“保船”意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水面舰艇部队的战绩远不如他们的潜艇部队,不仅是战绩不如,结局意识异常凄惨——最后都是困守港口,成为敌国的战利品。

在谈到德国海军被封锁于港内时,以往的军史学界往往强调了其对手海军的巨大优势。这一论点的过分强调,实际上掩盖了德国海军在“保船”意识下的一系列战略、战术错误。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处于劣势的德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日德兰大海战,双方总共有265艘各类型军舰、10万名左右海军官兵,其中英国149艘,德国116艘。海战的结局无疑是德国人取得了胜利,英国舰队共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11.5万吨,伤亡6,945人;德国舰队共损失了1艘老式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6.1万吨,伤亡3,058人。英德双方损失比近2比1。

现在的军史学家往往蔑视德国海军的胜利,认为他们取得了战术胜利而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他们的谬误在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依靠一系列战术胜利来达成的。英国海军可以接受一次甚至二次2比1的损失,但绝不会接受第三次。

假如发生第二次日德兰海战,我对于德国海军获得胜利丝毫不怀疑。第一次日德兰海战的过程表明德国海军在装备水平、训练素质方面都占优势,只是数量上居劣势。

如:在1916年5月31日下午15时45分双方的第一次交战中,德舰的第一次齐射就命中了英军分舰队的旗舰“狮”号,16时,一枚穿甲弹洞穿中“狮”号中部炮塔,并在塔内爆炸,引燃了火药袋。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双腿已被炸断的炮塔指挥官哈维上校挣扎着通过传声管下令向弹药舱注水,才使2.6万吨的“狮”号免遭覆没的厄运。

16时5分,英1.9万吨的战列巡洋舰“不屈”号被2枚穿甲弹击中,发生了惊人的大爆炸,不久就连同舰上1,017名官兵沉没了。之后,德国分舰队司令希佩尔下令集中火力猛轰英战列巡洋舰“玛丽皇后”号,使这艘2.635万吨的超级无畏战舰连中数弹,爆炸后一折两段,迅速沉没,全舰1,275人仅有9人生还。

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英战列巡洋舰舰2沉1伤,而德军只损失了2艘小型驱逐舰。

这是因为德舰采用了先进的全舰统一方位射击指挥系统,火炮命中率远远高于英舰,另外,德军的穿甲弹也优于英军,同时也说明英舰的防护能力薄弱。

英舰被命中寥寥数弹即立刻玩完与德舰在暴风雨般的炮火中坚韧不沉成为鲜明的对比。

在双方其后的交战中,18时33分,英军1.7万吨的英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旗舰“无敌”号又被德舰击中,当即炸成两段,舰队司令胡德少将连同全体舰员一同沉入海底;而德国的“吕措夫”号被轰的千疮百孔,仍没有爆炸,只因无法航行被迫弃舰自沉。

在夜间的交战中,德国海军人员表现出很高的战术素质,在突破英舰的包围中始终队形不乱,最终成功突围。

日德兰海战的前半段交战过程,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海上“短促出击”。说起“短促出击”,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是错误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就是正确,不过在朝鲜战场“短促出击”改名为“战术反击”。如果德国海军能够多搞几次海上的“短促出击”,必然可以积小胜为大胜,从而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的机会始终是存在的,英军为了封锁德国海军,必须采取积极迎战的姿态,同时大舰队又不可能在德国海港外长期列阵。大敌避之、小敌歼之,怎么不行?遗憾,自日德兰海战后德国大洋舰队龟缩港口,的确没有损失,但也没有任何作用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同样犯了“保船”的错误。此时,德国海军在装备水平、人员素质上仍然优于英国海军,而英军的优势同样是数量。

我们可以围绕德舰“俾斯麦”号的一系列战斗来说明问题。

“俾斯麦”号在战斗中,发射了60多发炮弹,就轰沉了英舰“胡德”号,击中“威尔士亲王”号三弹;在随后的交战中,在第三次齐射中就击中英舰“罗德尼”号。为了击沉“俾斯麦”号,英军动员了几乎一半的海上力量,最后“俾斯麦”在中600多发381mm、406mm炮弹和十几条鱼雷的攻击下沉没。

可以把“俾斯麦”的出击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击沉“胡德”号。如果在第一阶段结束后“俾斯麦”号就返航,则是一场经典的“短促出击”。

可惜在第二阶段“俾斯麦”号被击沉了,他只做到了“小敌歼之”而没有做到“大敌避之”。

“俾斯麦”号执着的不返航,是因为他肩负着“袭击舰”的使命。这是德国海军的一个错误决定。德国海军的水面“袭击舰”大多最终被击沉,实际计算这些被击沉的“袭击舰”价值远高于他们的战果。德国海军作出这个错误决定实际就是“保船”意识做怪,害怕损失而不敢与英军交战。

而且自“俾斯麦”号被击沉后,德国海军水面舰艇更是畏敌如虎,纷纷向北欧和德国本土的港口收缩,美其名曰“切断北方航线”,把大片海域的控制权拱手相让。

德国潜艇的“破交战”虽然曾经轰轰烈烈,但失败是必然,这就是德国军方的一个最大错误,缺乏军兵种间的配合。

在海空配合方面,戈林叫嚣“会飞的都归我关管”,德国海军没有海军航空兵,在“不列颠战役”期间也海军也没有相应的配合动作。

德国海军内部,水面舰艇和潜艇也鲜见主动配合的战例。

这个问题在“俾斯麦”被击沉中有充分的体现。

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在“俾斯麦”的最后时刻将所有能出动的潜艇都调往这个海区。可是,远水不解近渴;而离“俾斯麦”号最近的那些潜艇,已将鱼雷用完,只能在一旁观战。有一艘德国潜艇曾驶入距“皇家方舟”号400码以内的地方,但它在前一天刚刚发射了最后一条鱼雷。雷德尔肯定为事先没有做好潜、舰配合而痛悔不已。他的继任者邓尼茨同样如此,他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用大型水面舰艇牵制他的狼群出击大西洋。

在“俾斯麦”号被击沉后,相关的战斗并没有结束。1941年5月28日早晨,德国轰炸机对班师的英国本土舰队进行报复性轰炸。击沉了驱逐舰“马绍纳人”,50名船员成为这次战役的最后牺牲者。可惜这时这场战役的德国主角已经谢幕了。

其实雷德尔或邓尼茨比起一战时期的舍尔更有条件实施“短促出击”,因为此时德国不仅有优秀的大型水面舰艇,还有诡异的潜艇和凶悍的俯冲轰炸机。

我们可以假设一场“俾斯麦”号在潜艇和德国空军配合下的联合出击,诱使一只英国分舰队交战,如此这般、反反复复,英军能有多少“胡德”号?“罗德尼”号?

“保船”意识的产生有很多原因,首先大型水面舰艇建造周期长,一旦损失补充困难;其次,大型水面舰艇往往成为某种象征,一旦损失影响士气;第三,海军的指挥员往往害怕承担损失大舰的责任。

作为德国海军的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空前规模的陆战消耗了德国的国力,使德国无法弥补海军的损失。

凡此种种原因,导致种种消极“保船”的做法,而最终结果就是一只海军的灭亡。

北洋水师最后不是在母港被击沉,就是成为日军的战利品;德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的最后命运,同样不是被在港口内被击沉,就是成为比基尼岛的实验品。

现在,我们在能够一窥历史全貌的情况下,很难去对过去的人和事求全责备。毕竟,象毛泽东那样,能够以哲学家的思维分析战争的人是不多的。但历史已经证明的结论我们应当牢牢记住。

在战争时期,保船是自取灭亡之道;在和平时期,韬光养晦换来的同样是等死的结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