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第一批记者的任职命令,是彭德怀元帅签发的

来源:学习军团作者:刘丽群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9-09-10 22:38

摘要: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专业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上。采访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追根究底的精神,写稿不仅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惜字如金的态度,而且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实践中培养全媒型、专家型素质,努力完成从平时到战时、从军事记者到战地记者、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的转型,切实做到政治上更强、传播上更强、影响力上更强,为强国强军提供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今日之新闻,明日之历史。全媒体时代的军事记者要以“史家之脊梁”要求自己,富有正义感、使命感,用事实说话、用良心说话,对得起这一让人敬畏的职业,坚持“先做人,再作文”,秉承一丝不苟、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讲好强军故事,为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地生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63年前,1955年7月22日,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在写给毛主席的亲笔信中提出:“全军拟办一个统一报纸,已筹办很久,亦经军委多次讨论,妥否请批示。”毛主席批示“同意”。28个字的请示,2个字的批示,新中国诞生了延续《浪花报》和《红星报》传统的《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试刊号

军报第一批记者的任职命令,是彭德怀元帅签发的。当年,陶铸向身经百战的欧阳文中将下令,“到北京办报去”,于是欧阳文同志成为军报首任总编辑。薛真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曾荣获“战斗模范”称号,李杰同志是“独臂将军”,和谷岩同志是青年作家,还有患耳疾的邱岗同志,是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著名记者,同范长江、孟秋江齐名遐迩……一声令下,一支新闻大军就这样从炎热的南国、大雪纷飞的东北、雅鲁藏布江边、扬子江畔、朝鲜前线,汇聚北京,展开了新中国新闻史一段崭新历程。

《解放军报》创刊原址:北京前门大栅栏打磨厂

军事记者笔耕不辍,军报社史写满创新。1962年8月24日,《解放军报》第一版刊登消息《雷锋同志不幸因公牺牲,某部和抚顺各界公祭“毛主席的好战士”》,一名普通战士因公牺牲的消息刊登在一版,开创了《解放军报》英雄报道的先河;1964年1月21日至3月21日,《解放军报》集中宣传郭兴福教学法,在两个月内先后安排16个一版头条;1977年,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看到《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标准只有一个》的文章,不久,《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立即推动军报刊登有关真理标准讨论的文章。追求卓越的办报理念,使《解放军报》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无处不在。

军事记者面向国际,军报走向报网融合。1999年10月1日,《解放军报》电子版正式亮相国际互联网,开启军报发展史的新篇章;2003年3月5日,《解放军报》网络英文版上线,增加了军事外宣的新阵地;2004年10月1日,《解放军报》网络版更名为“中国军网”,并被定位为“中国军队在国际互联网发布军事新闻的权威网站”。2009年至2011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报道、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足迹万里行”、“中国边海防巡礼”等大型采访策划中,《解放军报》和中国军网无缝对接,解放军报社全媒体直播车首次启用。军事记者从幕后到台前,实现全媒体采编播发一体化。至此,形成“以报纸为基础,以网络为牵引,通过报网融合打造现代军事传媒旗舰”的崭新格局。

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军事记者日日精进。习主席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5年12月25日,视察军报期间,他在军报微博微信发布平台敲击键盘,发出一条微博:“值此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向全体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祝贺新年。希望大家践行强军目标,有效履行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条微博,为新闻创新作出了示范。

新时代的军事记者必须适应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的深刻变化,并以转型重塑为契机,以深度融合为牵引,不断推动军事新闻传播创新发展。从“笔耕火种”到“机器生产”再到“多屏互动”,军事新闻生产的流程发生了改变,但始终不变的是追求卓越的初心,军事记者对待新闻产品,从“语不惊人死不休”到“题不惊人死不休”,就如同匠人手中的玉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传播业态不断变化,军事记者面对的是“内外网”军事传媒产品生产线,平台多了,舞台大了,能力素质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从文字到图片再到音视频,从纸报到网文,从录播到直播,从H5、VR、漫画、动画、沙画、图解、裸眼3D到抖音、快手短视频,部队在炮火硝烟的演训场冲锋陷阵,军事记者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阵地亮剑冲锋。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传播手段的不断涌现,军事记者要与之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绝不能让各种错误思潮和敌对势力拔根去魂、乱党乱军的政治图谋得逞,要守住意识形态的“上甘岭”,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同时,还要坚决防止“低级红、高级黑”和小舆情酿成大事件等现象的发生,以高质量宣传产品引领新闻舆论导向方向,切实担当起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的责任。

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军报办刊,初始即严。周恩来总理曾为军报修改新闻稿,他对一篇不到2000字的新闻稿的改动竟达30多处,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放过。几代军报人精益求精、艰苦卓绝的努力,擦亮了军报这块“金字招牌”。脚底板下出新闻,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军事记者总是义无反顾出现在天崩地裂、水深火热、硝烟弥漫、急难险重的生死一线。1993年5月4日,《解放军报》记者部记者杨学泉在内蒙古边防采访时遭遇车祸牺牲;1980年9月29日,《解放军画报》记者杨明辉在西藏边防8个月的采访结束,却不幸于四川省茂县翻车牺牲;2007年11月14日,《解放军报》总编室二版组组长郭天一在距离喀什187公里的慕士塔格峰脚下,因所乘车辆爆胎翻下路基牺牲。尽管他们以身殉职,但他们用生命完成了采访。过去的硝烟中有战地记者战斗的身影,今天的演训场有军事记者拼搏的足迹。

上图从左至右依次为:2007年,编辑郭天一在帕米尔高原边防部队采访途中留影。1980年,记者杨明辉在川藏公路二郎山采访途中留影。1993年,记者杨学泉在采访内蒙古边防部队时留影。

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解放军报》记者江永红,喜欢“为难自己”,逼迫自己“换句话说说”“换种方式试试”“追求一种别人没有的东西”“不写则已,写就要与众不同”。他说:“我不是科班出身的记者,先天不足是我的缺憾,然而这又像一把倒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告诫我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学历不高,但书不能比别人读得少;文凭太低,但文章不能比别人差。这迫使我每写一篇稿子都兢兢业业,力图标新立异、有所创新。”这位新闻前辈高中毕业,历任小学教师,印刷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指导员、宣传干事、教导员,《解放军报》记者、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他靠精益求精、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品质精神,在军报社史和军事新闻史上留下坚实的足印。

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解放军报》记者范炬炜,在中国新闻史上曾经创造过多项第一:第一个完成了环绕中国大陆的“周边行”连续采访,被全国记协和新闻界评价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第一个随“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连续远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完成了单船出海时间最长、跨越海域最多的海上航行连续采访,被该船授予“荣誉船员”称号;第一个登上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采访报道海拔5374米的空军甘巴拉雷达站,到过全国所有56个民族地区,并完成了对全军海拔5000米以上主要驻兵点的采访;跑遍全军所有边防团;驾车走过滇藏、川藏、青藏、新藏等所有进藏线;他是唯一从发射场、着陆场和大洋上现场跟踪采访报道“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所有飞船发射任务的记者;他是新闻队伍中“九死一生”的传奇记者。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让他下笔如有神。

时任解放军报社总编室主任、现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政委孙继炼,在2011年“红色足迹万里行”结束时写道:“沿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足迹,我们走了25000里。短短57天,我们跨越了跌宕起伏的90年。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几十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这个普通小册子中的思想被为数不多的一批热血青年接受,即刻在中国的农村、工厂、学校释放出无比的能量。纵然面对枪口、绞索和屠刀,一批批忠诚的共产党员前赴后继、死而无憾,李大钊、瞿秋白、刘胡兰、江竹筠……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烈。是什么使他们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取民族和他人的重生?是信仰的力量!”军事记者跋山涉水、赴汤蹈火、奔赴一线,也是信仰的力量!精益求精,是因为全军官兵都像螺丝钉一样铆在战位上;追求精品,是因为每一位受访对象都是在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书写对党的忠诚!军事记者走向全军最高的哨卡、最冷的边防、最热的海岛、最孤寂的大漠戈壁,就是希望这种敬业专业精神被传承!

三、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工匠精神在欧洲,是象征着瑞士钟表的品质,以及德国工匠的严谨与精确,工匠精神之于事业,则是服务第一,其他都是第二。军事记者也有自己心中的“用户”,正如一位记者感言:“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记者是故事的天然讲述者,我不敢奢望拥有世界,只渴求能讲好故事,能把好故事讲好。我不敢奢求拥有世界,只期望当好遇见大时代的称职行者与歌者,讲好关于奋斗、关于奉献、关于梦想的每一个真实故事。”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人有人格,文有文格。为了这个没有赛道的比武场,军事记者拼尽全力,一位记者坦言:“从不觉得记者是‘无冕之王’,要说‘无眠之王’倒很贴切,曾在稿件难产之时写下这么几句:‘开机人散去,捻笔夜正深。邻家徒寂寂,卧居睡沉沉。不满窗前月,可怜作者心。搜肠千百转,捶头几回闻。当年容颜改,青壮老人身。引刀成一快,未竟已成仁。’能力有限,煎熬至此,但乐在其中。因为知道自己为何出发,知道自己仍在路上,知道自己可以见证那么多国家与军队的时代变迁。”

有学者曾提出“蜂巢理论”,即要求新闻人要有火一样的激情,海一样的胸襟,钢铁一样的脊梁,慈母一样的爱心,猎犬一样的敏锐,冰山一样的冷峻。细细品味,一点也不夸大。一位记者感叹:“冰天雪地我在路上,烈日炎炎我还在路上。装甲战车里有我的身影,冬训拉练我在队伍中采访……当记者多年,蓦然回首,多少风雨,多少汗水,想说的话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回到了原点——想当一个好记者。从业10年,自己有一个深刻的感悟:当一名好记者,绝不仅仅是靠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技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这境界、情怀与智慧,就是对国家、对军队有强烈的责任感,时时以清醒深刻的心态和笔触,去俯视、观察、理解、记录军队的发展变革;始终以崭新的目光和思维,追随时代前沿的风起云涌。”

1935年初,年仅25岁的范长江看似想入非非考察西北、了解红军的愿望,却在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足迹遍及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北五省区后,诞生了再版9次、发行十几万册、与斯诺《西行漫记》一样震撼全国的杰作——《中国的西北角》。1933至1934年间,萧乾在文学道路上拜巴金为师,巴金要萧乾走出个人的小天地,关心社会,拥抱同类;他还要萧乾不仅要欣赏生活中的美,更要正视丑恶。在巴金的启发下,萧乾写了《道旁》等小说。那一年,萧乾开始认识到:“对现社会没有较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从那以后,萧乾成为一个有意识不带地图的旅人,天南地北地闯荡开了。两位同时代的新闻人,都在行走与静思中,走出了精彩的人生,他们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因而他们不仅留下了不朽的人格,而且都写出了传世之作。

驻藏记者李佳俊在《我在西藏当记者》一书中,讲述了撰写《阿里军魂——李狄三和他的战友们》的经过。173名官兵、7个民族组成的先遣连由李狄三率队进军阿里,从进驻到与后续部队会师的273天先后有56名官兵牺牲在被西方生物学家列为“生命禁区”、海拔5500米的扎麻芒保。1951年5月26日12时07分,后续部队胜利抵达扎麻芒保;1951年5月26日12时12分,李狄三亲手把进藏笔记呈交给安子明;1951年5月26日12时15分,李狄三安祥地闭上了双眼。期间,李狄三每天坚持到各班排与战士们谈心、检查备战工作的路都是扶着绳子过去。面对忠于职守、在雪域高原孤军奋战的先烈英魂,李佳俊心潮难平,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写出了《关于李狄三等烈士墓的调查报告》,建议将烈士遗骨全部迁葬到狮泉河烈士陵园。现在英雄们的墓地和纪念碑就坐落在狮泉河烈士陵园,与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墓碑排列在一起、结伴长眠。

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想主义;二是大无畏的精神;三是不折不扣的彻底的忠诚。正如邓拓为战友写的对联所言:“深入实际兼读史,立定脚跟做圣人。”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一条条穿山越岭的公路、一座座飞跨天堑的桥梁、一个个充满朝气的城市,一片片焕发希望的田野。这里曾留下红军的足迹,这里曾洒下烈士的鲜血,这里曾种下革命的种子,这里曾寄托英雄的希望。当我们今天有幸穿行在美丽祖国的山水之间,无不为这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震撼和感慨。我们多想把这一切,告诉先辈,也更想用我们的双手,把这里建设得更好。一代代军事记者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并用精品力作书写着时代的英雄楷模,不断净化和升华灵魂,擦亮军报的“金字招牌”!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