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在我臂膀,祖国在我心中
记者:纪梦楠
我是一个兵
(记者纪梦楠采访中方导演部李抒音)
头盔、迷彩服、作战靴、军用水壶、驱蚊液……这是出发前导演部给每名记者下发的物品必备清单。将近20项,几乎囊括了单兵野外生存的所有基本要素。我内心隐约感到这次采访非同寻常。果然,出发前的记者会上,中方导演部成员、崔文戈大校严肃地说,这次演习所有人与参演官兵一样,统一入住野战化帐篷、全部野战化保障,条件艰苦,每个人都要尽量立足自我克服。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出发前,记者团领队孙军阳语重心长的那句话:我们是为国出征,每个人都是战地记者。
(演习期间官兵的生活用水)
从北京到赤塔,再到楚戈尔训练场,直线距离1500多公里,我们走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当记者们抵达楚戈尔训练场,第一次踏进中国营时,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野战帐篷,吃到的是美味可口、种类多样的家乡饭菜。当然,这种待遇并非记者的特例。此次演习,90%以上的官兵基本都在演训场吃住。魏峰介绍说,他们的目标就是所有官兵的伙食一顿不断,一人不落。
然而,身体的饱腹感依然无法抵御变幻莫测的寒冷草原。我们抵达当晚就连降三场大雨,肆虐的狂风几乎要将整座帐篷掀翻。我不由担心起前一天偶遇的战士丁福建。他是一名电工,负责保障整个中国营,以及中方导演部和两座指挥所的全部用电。这是普通的岗位也是绝对重要的岗位。
丁福建和另外两名战友睡在经过构工伪装后的四米深坑中,身体与草地间不过隔着一层防潮垫而已。这样的大雨之夜,他们是如何度过的?当我一早匆匆赶过去时,丁福建和战友们正在检修发电车,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告诉我,他们一夜没睡。
(战士杨占成)
战士杨占成在2016年马里维和“5.31”暴恐袭击中,被汽车炸弹爆炸时的冲击波掀飞。当时,丁福建距离爆炸点只有30米,距离申亮亮20米……这次事件不仅让他失去了至亲的战友申亮亮,也给他留下了严重的耳鸣后遗症。耳畔24小时持续响起不间断的巨大嗡嗡声,越是夜深人静,丁福建就越感折磨与煎熬,但他并未就此一蹶不振,而是更加拼命地投入到训练工作中。当我问起缘由,他讲了一个细节:申亮亮牺牲后,他和战友们每年清明都要看望亮亮的父母,叫一声“爸妈”。他说,生命虽逝,烈士精神永存,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压力,自己唯有努力回报父母和国家。
在楚戈尔训练场,我还采访了很多像丁福建、杨占成这样在普通战位默默坚守的一员,他们身上未曾有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深深感动了我。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一兵”?正如那句歌词所唱:从夜晚直到黎明,一心守卫祖国的安宁,我是一个兵,时刻在军营,保家卫国就是使命,每一刻也不会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