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十三五”规划中的国家战略之一,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七项具体要求,促进三地文化交流,推动京津冀区域文化一体化进程,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于2015年签署了《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由京津冀三地轮流每年举办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集中展示三地优秀剧目。
2015年,首届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在北京举办。3年后,2018年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再次落地首都,于6月11日至7月19日期间陆续推出11家院团的11台剧目23场演出。剧场内好戏连台,人头攒动,不仅充分展示了近几年京津冀舞台艺术的丰硕成果,更在文化协同发展层面提供了可供思考和总结的空间。
新创意凝心聚力
随着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文化产业以附加值高、融合性强和资源消耗低等特质,被公认为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成为京津冀三地大力扶持和重点推进的战略产业。
如此,以戏剧尤其是戏曲为龙头的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可谓生逢其时,特别是最近结束的2018年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成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一个新坐标,其所承载的标志性、示范性和导向性为业界所关注。
所谓标志性,是指它在顶层设计层面上的宏观理念。这在本次展演的开幕式演出《百花绽放——京津冀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台演唱会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导、京津冀文化部门精心策划、三地演出院团通力合作,倡导并体现了戏曲领域三位一体的大展示、大交流,更是对京津冀文化领域大融合、大发展的抛砖引玉。整台晚会的策划理念和编导思维与时代同步,统一并重组了带有戏剧情境和格调的晚会语汇,精选出谷文月、侯少奎、苗文华、曾昭娟、王蓉蓉、杜镇杰、王英会、许荷英等14位历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新编剧目中的华彩段落或传统剧目中的经典唱腔,在不损伤原版的听觉质感和视觉气韵的前提下全新呈现,此举不仅对戏曲晚会在尊重母版的基础上如何出新出彩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也为京津冀在文化层面积极联动、携手创新做出了表率。
所谓示范性,是指它在操作执行层面上的细节把控。以本次展演的剧场选择为例,长安大戏院和民族宫大剧院在长安街沿线,前者是全国戏曲界的艺术圣殿,后者是近年来京城高品质演出的聚集地之一,这两个剧场作为本次展演的主会场当属众望所归。值得关注的是,位于北四环外的北京剧院此次成为展演的又一个主会场,不仅让“北城”的观众有机会集中欣赏戏曲精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些年戏曲演出重心向“南城”倾斜的局面。可以说,本次展演的地点选择对京城戏曲演出的未来布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据统计,本次展演开幕式上座率超过100%(有临时加座),其余场次的平均上座率超过75%,这样的市场反响值得欣慰,也证明了3个主会场选择的正确性。
所谓导向性,是指其在未来发展层面上的前瞻意识。以展演收尾之日推出的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艺术面对面暨京津冀三地河北梆子漫谈活动为例,京津冀三地的河北梆子院团负责人聚首,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王洪玲、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院长张浩和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杨连喜在漫谈中畅所欲言,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戏迷的现场互动更为感人。尤其令人兴奋的是,三位院(团)长携手相约,未来将共同打造由三地艺术家领衔演出的标志性作品。如此以点带面的学术和行业双维度导向,使艺术节庆活动与剧种剧团的可持续关联更加密切、更加健康、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