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军旅文化一派“战斗风”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傅强 等责任编辑:吴昊
2015-12-30 03:05

军旅戏剧

攀登,向着现实主义“高峰”

■本报记者 刘 璇

和平日久,在许多人的眼里,刀光剑影与战火硝烟如黑白的底片,有显影,但已模糊褪色。

今天的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如何完成对那久已远去的英雄情怀的唤醒?如何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寻求与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如何承继那些铁血忠诚与无私奉献,为当代官兵完成强国强军伟大实践注入精神动力?

翻翻2015年军旅戏剧创作的成绩单,我们不难找到答案——一切从现实出发!

站定现实的坐标、聚焦现实的目光、触碰现实的矛盾、张扬现实的精神,让曾经令多少人视之为畏途的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在这一年颇有建树。

怎么都难绕过去的剧目,当属由总政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这部剧虽然肇始于2013年,但经过基于多次舞台实验之上的修改提升后,今年4月在解放军歌剧院又引发了连演18场的新一轮观剧热潮。

用一把艺术的利刃向多年来人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五多”问题等开刀,光是这份气魄和忧患已实属难得,但《兵者·国之大事》对痼疾和弊病的正视绝非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每一场戏都有对部队演习备战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反映,每一次紧张激烈的剧情冲突之后都有鞭辟入里的理性分析阐述。难怪观众们这样感叹:被“兵者”旋风一路裹挟,“居安思危、忘战必危”的现实紧迫感便在艺术感染中被牢牢地夯实。

一边是传统陆军摒除积习、立足实战的变革“阵痛”,一边是大国海军走向深蓝、亮剑大洋的自信彰显。由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倾力打造的歌舞诗《英雄核潜艇》,以历史的纵线与现实的剖面相互交叉、互为对比与衬托,串连起海军核潜艇部队一道道通往胜利的航迹,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是舍命的事业,需要铁打的军人”等豪迈宣言,深深地镌刻在了观众心底。 

在《英雄核潜艇》中,没有高大全式的英雄塑造,只有对核潜艇兵从作战样式到生活形态最本真、最全面的现实捕捉和再现。今年5月5日,该剧作为海军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九届“海洋观教育日”活动的重头戏,就是凭借这种细腻感人的艺术表达,让众多莘莘学子捕捉到了“最可爱的同龄人”那熠熠生辉的人性光亮。

细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军旅歌剧精品,主角均为清一色的女性,而由总政治部歌剧团和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联合创作演出的大型歌剧《导弹司令》的主人公——中国导弹部队“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不仅是鲜见的男性形象,其本身所具有的“干将”“廉将”“儒将”的鲜明特征,更是以一当十地侧面展现出新一代火箭兵矢志打赢、追逐梦想、胸怀天下的宏阔抱负,涤荡着雄浑阳刚、一往无前的气势。

初夏时节,《导弹司令》赴驻鄂、豫、陕的总参、总政、总后和海空军8所院校以及第二炮兵某基地等12个基层单位慰问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政歌剧团团长、该剧导演黄定山曾这样阐述他们创作该剧的初衷:“讲好强军打赢故事,形象而又雄辩地印证人民军队是能打仗、打胜仗的精锐之师、威武之师,是我们部队歌剧工作者永远追求的目标。”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

11月11日,为庆祝人民空军建军66周年,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最新打造的力作——现代歌剧《守望长空》在解放军歌剧院首演。这一空军现实题材歌剧艺术的“补白”之作,带领观众一同飞抵信仰与精神的高度,深刻展示出试飞英雄在国防和世界军事革命大变局中的内心世界与生命轨迹,成为乙未羊年军旅戏剧舞台令人欣慰的收官之作。

曾有人这样问英国登山家马洛里:“为什么要登山?”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攀登艺术之巅的旅程注定一路辛苦坎坷,更遑论是触摸现实、贴近真实的现实主义“高峰”。所幸,有使命感、责任感的军队文艺工作者始终在登顶的路上,无惧风雨,笑对挑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