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军旅文化一派“战斗风”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傅强 等责任编辑:吴昊
2015-12-30 03:05

文化的力量

剪影,可以把一个人甚至一个时代的形象,永远留存在时光的长河里。剪影是一种文化,而文化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改变时光的流速,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情感,还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年终岁尾,流光荡涤大地和人群,总会带走些什么,而一些难忘的事物永远镌刻在心田。回眸之处,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年来,在强军目标的指引下,在习主席关于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激励下,军旅文化更“亮”了,在铸牢军魂、聚焦打仗、夯实作风等方面,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强军志上,愈加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更“实”了,向强军目标“聚焦”,向现实题材“聚力”,向基层官兵“聚光”,为培养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提供了愈加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军旅文化一派“战斗风”,就是我们捕捉到的这个年度的“剪影”。

越是伟大的、奋进的、充满希望的时代,留下的剪影就会越清晰。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大幕已然开启。明年的精彩,我们还要一起剪影,留下文化的记忆。

——编 者

军旅文学

讲述,改革强军的故事

■本报记者 傅 强

“当天空降下第一场毛雪的时候,我就当兵了……”陈怀国199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毛雪》感动过多少初入军营的农家子弟,催动了他们奋斗拼搏的脚步。现如今,随着征兵制度和入伍时间的改革,曾经慰藉过那一代军人心灵的经典小说开头,也已成为50后、60后军旅作家们遥远的怀想。伴随我军建设发展的征程,军旅文学也在一代代军人的讲述和阅读中,赓续嬗变,生生不息。

回顾一年来的军旅文学创作,变与不变,常与非常,折射出的都是我军“向强军目标迈进、加快战略转型”的时代剪影;军旅作家们深入学习、自觉贯彻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聚焦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主题,弘扬军旅文学审美风范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坚持以人民和官兵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实塑造“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形象风采,生动讲述着反映改革强军实践的军旅故事。

军旅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题材上看,无论是回望革命战争历史,还是直面军旅现实生活,讲述的都是军旅人生的喜怒哀乐,关照的都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而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精神向度、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则是与中国故事高度统一的。处理现实经验,聚焦改革强军,无疑是讲好军旅故事的关键所在。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跳脱出来,突破固有的思维惯性,提升并超越既有的表达模式,创造新的文学经验和思想认知,着实考验着军旅作家的文学智慧、生活积累和写作伦理。

近年来,70后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的崛起逐渐引发文坛关注。他们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审美风格,关照当代军人的现实生活,直面改革强军的崭新实践。在王凯的长篇小说《瀚海》(《当代》2015年6期)中,步枪的烤蓝、导弹的味道、军装的触觉纤毫毕现;沙漠特性、自然景观、风物人情极富质感;生活本身的气息、肌理、脉络以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情感世界、官兵之间细腻动人的关系都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王凯准确地捕捉着沙漠深处那座军营里一群年轻官兵的喜怒哀乐,对军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有着独特的发现和别致的考量;赵雁的长篇小说《第四级火箭》(作家出版社2015年10月)以写意笔法全景式描绘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发展历程,真实呈现出“东风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既有女作家独特的视角感受,又表现出笔力上的阳刚与雄健。

曾剑的短篇小说《向大海》(《解放军文艺》2015年12期)聚焦海岛军人独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将岛上的诸种物象与守岛军人的心灵世界巧妙地融为一体,将守岛生活的孤寂、官兵精神境界的高远书写得精准、深沉却又不失细腻、温情;西元的小说常常以一种象征性的隐喻来实现意义的表达和审美的超越。他的中篇小说《死亡重奏》(《钟山》2015年1期)借用音乐形式来结构小说,严谨而冷峻地呈现出残酷的战斗场面和真切的生理感受,以极富文学性的华丽笔触谱写出一曲厚重且精致的战争交响,对英雄主义精神做出了富于个人创见的新鲜表达。

年终盘点,挂一漏万,虽粗略却难掩本年度军旅文学坚实厚重的生活质地和张扬英雄主义的精神光芒。在新起点上繁荣发展军旅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是无法回避的重点也是亟待突破的难点。关注改革强军,讲好强军故事,关键在于讲好“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故事。军旅作家要以文学的方式刻录“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成长轨迹,留存他们的奋斗印记,建构他们的精神家园。惟其如此,年轻官兵才会在那一个个寄寓着思想、理想、情怀的军旅故事中,想象他们的军旅人生,拥抱他们的青春记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