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
接地气,扭住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多年来,创作更多接地气、生动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是“战友”人不懈的艺术追求。他们把创作的触角深深扎根在人民中间,紧紧扭住人民这个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深入田间地头,向老百姓请教,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一部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摆上广大观众的精神餐桌。
《西柏坡组歌》的创作过程,便是一次次深入生活采访体验的真实写照。全剧从立选题到舞台呈现整整3年,其中采访挖掘资料近2年。歌词中的很多细节,都是当年生活的原样再现,生动而传神。
著名词作家王晓岭、作曲家印青带领主创团队先后20余次深入西柏坡和太行山区的村村落落,寻访过82岁的民间词作者、86岁的老妇救会长以及诸多民间艺人、党史军史专家和当地干部群众。词曲创作1年多,查阅的书籍、资料不计其数,足迹遍布河北、山西。
《发报机的号角》就是根据当年周恩来副主席的一句话“一不发人,二不发枪,只发电报”而来,形象彰显了中共领袖们指挥三大战役的非凡气度和前线将士们摧枯拉朽解放全中国的英雄气概。
《地图上的红线绳》情节来源于当时一个真实故事:那时作战标图没有红蓝铅笔,老乡们听说后送来了红线绳,用缝衣针钉在地图上,变成了红箭头。正是这种歌中唱的“针头线脑管大用”的简陋创造了伟大的战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