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旅文化>>文化聚焦>>正文

《邓小平》总编剧揭秘:1984年之后太难写

来源:中国新闻网责任编辑:王春艳2014-08-15 11:04

创作历经艰难:人物塑造成难题

在采访中,龙平平将剧本创作称为“艰难的历程”。为何艰难?龙平平说,关键要表现的人物“离我们太近”:“学历史的都知道这句行规,即当代人不写当代史,意为当代人看不清楚当代发生的事情,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否则很难写的客观。”

而他接到的创作任务却恰是如此。龙平平说,这里面有很多难题。就人物塑造来说,在开创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工作中,小平同志是首功,但又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全体智慧结晶,要通过写小平同志反映这个过程,就不能抹杀这代革命家的历史功绩。

于是,在龙平平领衔创作的剧本中,出现了大概五十个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甚至有一些领导人至今健在。剧本初成稿,龙平平也曾经有过忐忑,直到著名评论家李准评价改剧本是改革开放的群英谱、光荣榜,“这话说的很到位,也点出我们创作的目的之一。即让后人铭记这些人为我们的国家发展、人民新生活的开创所作出的贡献。”

解决人物创作的难题后,剧中反映事件与电视剧时间跨度的问题又接踵而来。龙平平说,在1979年到1984年这段时间中,邓小平作出的一些决策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乃至决定中国未来走向,尤其今天当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之时,人们审视历史经历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议论与认识,要让大家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很难,这些都要拿捏好一个“度”。

“现在很多人对清宫、后宫争斗的事情说起来如数家珍,但对领导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领袖却非常陌生。身为党史研究者,我有责任让大家了解(这些历史)。”龙平平郑重的说。

邓家人提供指导性意见:演员表演获帮助

相对漫长的创作工作结束后,又经过大致112天拍摄,2014年6月5号完成52集的送审片,并于8月8日顺利播出。龙平平说,当时送审的光盘非常多,广电总局、中宣部的领导们为确保这部剧不出任何问题、保质保量按时播出花费了巨大心血。

“有时我们需要确定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有次去拜访中宣部领导,提出能否在10天内给出意见,对方应允了。但就在第三天,我还在外地出差就接到‘领导意见已经提出’的电话。”龙平平说。

电视剧的顺利播出也离不开邓小平亲属的指导。龙平平介绍,剧本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与邓家人在不断的交流,主演马少骅、印小天等人均去过邓家,在表演上得到不少帮助。

“比如我们剧本中原来在描述邓小平同志得知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后曾说了一句话:我可以安度晚年了。但家属的意见是,将词改成‘我可以再干20年’能够更准确反映老人家当时的心态。”龙平平举例道。

同时,龙平平也不无遗憾的提出,这部剧仍然存有缺点,比如已经播出的剧情中,有个人物说“高三学生不会做一元一次方程”,但实际当时中国中学是四年制,并没有高三,高中三年制大概到1979年才恢复,“这是个严重失误,作为总编剧我要向观众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