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战史与铁军性格
一支部队的性格特质,是其精气神的外在综合呈现。80多年风雨历程,铁军战史熔铸了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的“五铁”精神因子。
入伍就在铁军、从战士成长为将军的该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刘法峰,对这每一“铁”可谓熟稔在心、如数家珍:铁的信念。1927年9月,毛主席亲自在铁军“红一连”发展了6名党员,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正是战旗永随党旗飘,铁军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写就了一部响当当的铁的历史;铁的意志。北伐战争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直捣武昌城,长征途中勇当“开路先锋”,抗日战争首战平型关、血战刘老庄,解放战争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横扫顽敌如卷席。边境作战四战四捷;铁的团结。铁军始终秉持官兵患难与共、军民血肉相依的光荣传统;铁的纪律。铁军是人民军队里第一个建立士兵委员会、第一个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部队;铁的作风。“飞夺泸定桥连”22勇士“要桥不要命”“刘老庄连”82名指战员顽强抗击千余日军直至全部壮烈牺牲、“钢刀连”官兵“3分钟杀开民权门”……
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铁军战史里的忠诚之“魂”、血性之“气”、威武之“形”,都已成为一种追求的标高、一种力量的象征,凝铸成鲜明的铁军性格。
让铁军性格在实战中显现出来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参观铁军部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的铁军是秉承着自创立以来的意志和作风的铁军,又是比任何时候装备更精良、心理更强悍的铁军。”是的,近年来,铁军部队在战斗力建设转型发展的征程中从单车、单炮到师团成建制成系统,从自成体系到综合集成,从陆战场到海战场,从有形战场到无形战场,从“陆上猛虎”到“海上蛟龙”,实现了脱胎换骨的重塑。远离战火硝烟的日子里,铁军部队曾经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连续25小时昼夜兼程1200公里,第一时间抵达灾区;曾经主动挺进近6000米海拔的巍巍雪域,对“十八般武器”进行高寒条件下效能检验,精兵铁马勇挑极限,如履平地;曾经4次执行维和任务,赢得“中国人民的骄傲、非洲维和的勇士”的匾牌……
如果说,一支部队的性格特质是其文化的集中体现,那么这一性格,对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建设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此,该集团军军长戎贵卿的话意味深长:时间环境在变,战争的根本主题没有变;武器装备在变,战争的根本要素没有变;作战样式在变,战争的根本法则没有变。对于长时间未经战火洗礼的部队来说,必须考虑:假如战争来临,与对手比起来,我们的优势到底在哪里?那些曾经让我们在逆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性格特质,能否在实战中真正显现出来?铁军性格中,无论哪一“铁”,都是战斗力标准必须永远坚持的灵魂、内核和法宝,都将成为打赢现代战争的“铁拳”。今天,只有让铁军性格在新一代官兵身上生动鲜活起来,部队才能积淀出在未来作战中具有决定性的制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