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军体制编制调整一次次压缩
文艺队伍,但社会予以其更多质疑?
回顾我军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裁军,文艺团体一直处于大比例压缩中。之所以成为压缩重点,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现代传媒改变了时空观,这决定了文艺队伍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人到,而在精品传播到,传播广。改革开放前,部队官兵的文化生活很单调,笔者入伍之初还经常搞一些击鼓传花式的娱乐活动,能够看到军队专业文艺队伍演出,几乎就是过“文化年”。所以那时部队各级几乎都有专业或业余文艺宣传队,并且都有存在的价值。但在声像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不再需要或不特别需要面对面。另一个是社会生态、官兵欣赏水平、价值评价标准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人们见多了演出,不再那么渴望直面文艺演出。甚至央视的春晚已形同鸡肋,这同样说明时代的变化。
从精神灌注和思想影响的角度看,变化更带有根本性。过去官兵文化水平低,影响其思想观念,改变或塑造其价值观比较容易,一出感人的剧目就可以实现思想和价值观的巨大改变。而今,官兵已经有了较高的文化层次,尤其他们来自社会,已经接受了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并继续地随时随地地接受着各种信息的影响,再试图通过几场缺少精神内涵的文艺演出来影响官兵的精神和价值观,已经很难。正是这一根本性变化,把文艺工作的塑造功能降至娱乐功能层面,既然是娱乐官兵生活,就不必区分军地。这种情况下军队再保有过多的文艺队伍,显然不合时宜。这就是每次裁军,所有提案方都认为应当大幅度压缩文艺队伍的根本原因。至于社会越来越多地质疑军队文艺队伍的价值,除了上述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社会大众对中国文艺界的不满,通过转移批评的方式反映出来,也就是军队文艺队伍有被聚焦、被放大的成分。今天的中国文艺界问题多多,最重要的是艺术水准和艺德普遍下降。改革开放30多年来鲜见与中国巨变相吻合的文艺大作,与此同时,搞文艺的人却赚了个盆满钵满,这甚至误导了社会,以至于每年的艺考时节,赶考的学生以“人山人海”来形容。这已经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问题过多过严重,群众当然不满意,不满意就要发泄,一种是针对具体“犯事”艺人的发泄,再者是找一个能够聚焦眼球的群体,显然没有比着军装的文艺群体更能抓眼球的了。再比如,我们一些文艺团体价值追求出现偏差,作品军味、兵味越来越淡。既然与社会文艺工作者功能相似,作为打仗的集团就没有必要再保留之;加上特招过程中的不良现象,更导致社会乃至部队官兵的不满。试想,特招入伍者原本就没有树立为兵服务的思想,当“住千万豪宅、开百万豪车、要天价出场费”的明星较多出现在军队,必与我军性质宗旨发生冲突。也就是说,文体明星挣大钱是市场规律使然,应当允许和包容,但只能通行于市场,而不能畅行于以牺牲奉献为本分的军队。至于一次边疆行就立功,往往导致价值观念的负诱导,让边防军人怀疑自己戍边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触动社会大众敏感的神经。
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质疑的时代,也就是大众公民意识增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提升,或者说民众已经由感恩心理转变为“纳税人”心态。与此同时,国家开放度、社会宽容度大幅提升,加上网络越来越发达,质疑声音开始放大。其实,许多问题或质疑并不是针对事实本身,比如大众对“文艺将军”批评很多,原本这不是个问题,主要因为服饰和标识误导了社会,问题在于这已经不是辟谣所能解决的事情。2004年,笔者曾建议施行世界军队通行的“勋表制度”,也就是胸前标识,这个标识主要是对功勋和资历的表现,突出荣誉感,但我们最后选择了两个功能,一个是兵龄,另一个是级别。也就意味着,只要标识不变,人们的误解很难消除。这在西方显然是不存在的,因为在那里职务高并不一定胸前有更多符号,我们完全是官阶级别的标识。因此让不了解的社会公众产生误会,自是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