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旅文化>>文化聚焦>>正文

军旅音乐家吕其明:10岁参加新四军 11岁获德国枪

来源:中国青年网责任编辑:王春艳2014-05-06 14:38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949年冬,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刚刚解放的上海诞生,吕其明随他所在的华东军区文工团集体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那时,他的主业是拉小提琴,直到1951年因管弦乐团解散而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电影作曲,几年后他又重新回到上影厂,开始为故事片作曲。 1956年,他完成了《铁道游击队》和《家》两部影片的音乐创作,其中一曲优美动人的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至今仍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

仅1958年一年中,吕其明就相继完成了《铁窗烈火》等7部影片的音乐作品。此时,只读过4年书,10岁参军、15岁入党的吕其明深感只有进行更多学习,才能跟上快速迈进的时代步伐,才能用才华和勤奋为人民服务。在组织的关怀下,他于1959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并在随后的几年里相继完成了故事片 《红日》(合作)、《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的音乐创作,同时他还创作了交响乐 《郑成功》(合作)、交响诗《铁道游击队》等,用音乐谱写了一部又一部共产党人和革命英雄的动人诗篇。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讲究集体创作。《铁道游击队》的歌曲应该怎么写,摄制组有不同的声音。有人提议写成进行曲,以表现铁道游击队的革命英雄气概;有人建议要写得浪漫一点……而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吕其明却认为,游击队员不过是“身穿百姓衣,头扎白毛巾,身挂子弹袋,手持套筒枪”的老百姓,应与农民有着一定的共性,所以绝不能把那种洋腔洋调强加在这些土八路身上。“在他们口中只能唱出民间的、民歌风格非常浓郁的曲调”。

为了让游击队员那种革命浪漫情怀和英雄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吕其明作了大胆的尝试。开始,“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非常抒情,非常平静;而到了“爬上了飞快的火车”时,音乐突然加快激昂起来,表现出游击队员们英勇杀敌的那种坚韧劲儿。 “当时写这首歌曲的时候,非常顺畅,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闸门,水就喷泻而出了。没有任何的修改,真是一气呵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首歌已成为了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优秀歌曲,至今仍魅力不减。成为吕其明前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电影都是以描写革命战争时期的题材为主,吕其明的音乐也主要是以歌颂革命战争为主。改革开放后,电影的题材更广泛了,他在创作上也有了很大的扩展空间,“这些作品对我来说真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故事片《城南旧事》的音乐创作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最后一段,小英子和父亲在医院里告别,更见其创作上的一番匠心。在长达5分零6秒的画面上没有一句台词,只有画面和音乐。此时音乐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直到电影结束,很多人还愣着坐在那里,融入到了影片的情节里,半天也回不过神来。如此长的音乐段落在电影里是少有的。该片荣膺第三届电影“金鸡奖”的“最佳音乐奖”。

1990年,吕其明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虽然那个时候电影日趋商业化,但这一时期吕其明在音乐创作上还是涌现出了不少成功的作品,比如电影《焦裕禄》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吕其明就看到了有关焦裕禄的报道。当时,他几乎是含着眼泪读完了穆青撰写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篇文章。所以当导演邀请吕其明为这部影片作曲的时候,他欣然答应了。

吕其明随后来到了焦裕禄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在那里收集了很多资料,他还和焦裕禄的夫人和女儿交上了朋友并得到了他们不少帮助。谱曲工作历时半年多,这期间吕其明普遍地征求了各方意见,初稿完成后先唱给导演听再唱给演员听。最后在交给谁唱时犯了难。此时正值年底,制片主任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而片子一定要在年底前完成。正在着急时,有一天,导演忽然听到一个粗犷的嗓子正在哼唱这首歌,导演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竟是扮演焦裕禄的演员李雪健。导演试探地问吕其明,可否让李雪健试一试?就这样,这首歌最后由扮演焦裕禄的李雪健自己来唱。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