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旅文化>>官兵园地>>军事文学>>正文

俄国首位战地新闻记者托尔斯泰笔下的克里米亚战争

来源:中国网责任编辑:王春艳2014-04-23 11:29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托尔斯泰的第一篇战地特写《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刊登在1855年6月号的《现代人》,编者按中写道:“该文作者承诺每月给我们发送有关塞瓦斯托波尔生活的写照。他曾经以小说《童年》、《少年》、《袭击》和《标兵日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能够向读者奉献他的力作,《现代人》编辑深感荣幸。”

《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1855年6月15日,涅克拉索夫在给托尔斯泰的信中写道:“此文堪称大作,引发俄公众广泛兴趣实属意料之中,——期盼今后多赐此类文章!”

第二篇《5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为避开审查,以不署名的方式刊登在1855年第9期《现代人》上,题目也改成了《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春夜》。这篇特写的主体是5月10至11日夜托尔斯泰亲历的一场战斗。第三篇特写《1855年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刊登于1856年第1期《现代人》上。由于俄国军队的防御战于8月最终告败,托尔斯泰《塞瓦斯托波尔》系列战地通讯也划上了句号。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中,这位初登文坛的“小军官”,敢于突破战争文学的旧框框,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而且三部曲焦点不同,基调各异。

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学上第一次描绘了俄罗斯士兵和军官,描写了他们的缺点和勇敢。既写了他们浑浑噩噩,也写了他们的责任感;既写了他们的胆小,又写了他们的无畏。这些默默无闻的士兵和军官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因此《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在彼得堡一发表,就受到了好评。屠格涅夫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激动得热泪盈眶,巴纳耶夫给托尔斯泰写信时说全俄国都在读这些故事。

为何战地记者第一人桂冠旁落?

不过,在俄军历史学界,通常认为尼古拉•别尔格是俄战地记者第一人。“维基百科”俄文版中写道:“尼古拉•别尔格于1853年作为记者被派往塞瓦斯托波尔战场,在塞瓦斯托波尔被围困期间,曾在总司令部担任翻译职务。曾参加城外黑河之战。”“维基百科”的这段描述引自苏联军事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的《苏联军事大百科》。

事实上,尼古拉•别尔格当时和托尔斯泰一样,也并非某个出版物的专职人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他才参军入伍,在部队后勤部门服役,后在总司令部当过翻译。他在《莫斯科维亚人》杂志发表的首篇战地特写《塞瓦斯托波尔10日》比托尔斯泰的《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要晚上一个月(该文刊登在1855年7月号的《莫斯科维亚人》上)。也就是说,从严格意义上说,托尔斯泰才是俄战地记者第一人。那么,为何别尔格的军事记者身份得到了更广泛的公认?

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托尔斯泰从塞瓦斯托波尔发出的那些战地特写(后来结集成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后来更多地被认定为散文,也就是说,是文学作品,而非新闻报道。其二、托尔斯泰与别尔格此后的履历迥异。别尔格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退役,周游世界。1859年意大利战争期间,他曾到访法国和意大利司令部,给《俄罗斯信使》撰写了一系列通讯稿件。1863年,波兰爆发起义后,别尔格又来到华沙和克拉科夫,给俄国内杂志寄送了一些叛乱日志。正是此后的这些作品,使得别尔格更具职业军事记者色彩。而托尔斯泰在退役后,便投身于文学创造事业,再没上过前线,也没写过只言片语的战地报道。不过,这不足以贬低其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军事报道工作。至少,他有资格与尼古拉•别尔格并列为俄最早的军事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