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新成就述评: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

来源:新华社作者:邹伟 罗沙 丁小溪责任编辑:任爽
2018-09-12 16:40

守护公平正义 让法治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2018年盛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一处海拔3000多米的草场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这里是一起承包经营权权属纠纷的强制执行现场。被执行人一直拒绝履行判决,甚至“以死相逼”。在县法院、乡党委政府、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72岁的执行申请人费婆婆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700多亩草场。

“判决下来后,我还是拿不到判给我的草场,当时愁得慌,现在终于解决了。”费婆婆难抑激动。

采取联合惩戒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完善网络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财产“一网查尽”,全媒体直播“抓老赖”让诚实守信深入人心,280万失信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执行难”,这一司法痛点正得到有效化解,成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写照。

公平正义,国之基址。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问题所指,改革所向。瞄准各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深层次原因,司法体制改革被称为司法领域一场触及灵魂的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是对司法体制改革历史性成就的集中诠释。

“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可见任务之重,改革之难——

吉林,全国首个从省级检察院开始“大部制”改革的省份,大规模“拆庙减官”,变革为以主任检察官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全国法院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员额制改革让全国法官检察官重新“洗牌”,12万多名法官、9万多名检察官遴选入额。司法责任制改革迎难而上,“谁办案谁负责”成为司法人员的广泛共识。

“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足见涉及之广,触动之深——

今年5月,一段上海民警的执法视频引发网民热议。从口头反复告知,到采取强制措施,整个执法过程依法有据、文明规范,被网民称为“教科书式执法”。

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公信力,律师制度改革更好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防范纠正冤错案件的制度不断健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司法体制改革,改的是体制机制,破的是利益藩篱,凝聚的是人民对公正的信心、对法治的信仰。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法治中国无处不在的烙印,也是法治中国始终不变的底色。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聚焦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要,为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人民法院依法再审社会反响强烈的涉产权案件,检察机关严惩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合法权益犯罪……公正司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主挺起腰杆安心创业。

严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妥善审理互联网金融案件、民间借贷案件……为守好百姓的钱袋子,司法机关撸起袖子加油干。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更加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加快融合……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让法治更加感召人心。

法之必行,在于民心所向。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自觉成为法治中国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英雄烈士保护法推动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国歌法激励全体人民共同唱响国家民族最强音。法为天平、德为准绳,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普遍落实,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集体学法已形成制度。以“关键少数”为抓手,助推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全社会大普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回首处,跋山涉水未停步。

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懈奋进,开辟出一条法治文明进步的中国特色之路。中国的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日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屹立于世界法治文明之列。

望征途,初心一如来时路。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迈向良法善治的新境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法治中国的美好愿景,也是法治中国的不渝追寻。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