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0月,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副馆长马先军(左一)在向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们讲解展览馆的历史。人民日报记者 吴焰 摄
20个月前,那一次特别的开馆
2016年7月4日,修葺一新的六大会址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重现昔日“银色别墅”的风采。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分别宣读了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贺词,共同为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揭牌。
从此,这里成为一处国人追寻中共党史、了解中国革命历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海外教育基地。
老一辈领导人的后代们,追寻红色足迹来了。看到那些熟悉的讲话手稿和照片,许多人当场流泪。“看到父亲名字出现在展览内容里,心潮起伏。”任弼时的女儿任远芳指着墙上父亲的名字,不禁激动,“我为父亲和那一辈革命人感到骄傲,也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不忘党史、不忘初心、缅怀先烈的情怀感动。”
莫科斯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探寻中华民族复兴的秘诀而来。看着展厅里的展品,听着详细生动的讲解,来自世界政治系的朱东法不禁感叹:当年的社会主义老大哥已倒在了历史尘埃中,但我们伟大的祖国依然蒸蒸日上。“这让我们更深切感怀革命先辈始终不渝的奋斗。我们新一代也要继承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为中华之复兴继续前行”。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副馆长马先军,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副主任。会址楼竣工之际,博物馆工作经验丰富的他被委以重任,与刚满26岁的小伙子李伟,成了展览馆的日常守护者。到今年3月中旬,馆里已经接待了近1.1万名观众,由老马讲解的就有400多场。尽管如此,老马每一次讲解都激情饱满,“我希望大家在重温历史时,知道革命的不易,坚信未来的道路”。
从开馆之日起,这里又成为一处续写中俄两国友谊、增进理解、交流文化的新场所。
当地居民玛利亚亲眼看到这座建筑如何从一地瓦砾变身为优雅美丽的展馆,“简直是个奇迹!”五一村的村貌也获得巨大改善。昔日的泥泞小路、遍布垃圾的河道、破损严重的居民楼,如今整治一新,新修的花园、公交车站、人行道,给当地居民带去了便利,接通的管道天然气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90年前,中共的一次会议让我们小镇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90年后,会址的修复与展览馆的建成,又拉动了小镇的发展。”距展馆不远的莫斯科1391学校历史老师阿里宾娜经常组织学生到展馆参观,“会址被修复了,可以看到如此美的建筑,我们心怀感激。进入展馆,又可以了解到我们最亲近友好邻邦的一段历史,了解他们所珍视的东西”。
从修建之日起,中方就将这一项目视为中俄友谊的一座新桥梁。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馆长龚佳佳多次带领团队在这里举办联欢活动。今年2月14日,在馆里举行的2018新春联谊会上,当地参加过二战的老兵成为慰问主角,熟悉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旋律中,两国人民共同唱起“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的建成,体现了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开创未来的时代精神,也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回望5年前那次庄严的启动、20个月前开馆时习主席发来的致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信心坚定,“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把这里建成一座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深化友谊的重要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党史、珍视历史、赓续传统,让中俄友谊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