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记者走进第78集团军某旅远程火箭炮营——

今天,我是一名“准炮手”


■本报记者 张东盼

开栏的话

感知强军脉动,讲好强军故事,是军事记者的职责使命。官兵在哪里,训练场在哪里,新时代的强军故事就在哪里。

为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走进战位,变身陆军远程多管火箭炮“准炮手”、海军某机动救捞中队“见习潜水员”、空军某救生装具分队“实习捡伞员”……他们与基层官兵一起摸爬滚打,用来自战位的视角、沾着汗珠的文字、带着硝烟味的影像,记录各部队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带来的深刻嬗变,展现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练就精兵劲旅的时代风采。

即日起,本版开设“战地记者进战位”专栏,刊登记者从战位一线发回的报道。敬请关注。

仲春时节,记者走进第78集团军某旅远程火箭炮营,跟随部队官兵训练,面对面感受新一代“战争之神”的风采。

“打开电源总开关,检查电压是否达到额定值……”第一次走上火控手战位,记者一边熟悉火控操作显示台上密密麻麻的按钮,一边默念此前理论学习时背记的操作流程。第一次与远火亲密接触,记者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走上战位前,记者已严格按照远火炮手专业训练计划,围绕火控计算机操作、地面发控装置操作等多个课目,进行了强化理论学习和训练,并接受了专业考核。记者能够从一个“小白”尽快进入情况,得益于该旅坚持不懈改进组训模式、创新战法训法、开展技术革新,蹚出一条训练新路,有效缩短了新装备人才成长周期。

按照操作要领,记者一丝不苟地反复练习火控计算机操作流程。与老装备相比,新装备的操作流程大大简化,但这对操作手装备操作的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在操作练习中深切感到,疏忽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导致操作失误,训练时一定要养成良好习惯,切实练熟每个操作动作。否则,一招不慎,可能满盘皆输!

进入新时代,陆军新质作战力量建设持续推进,远程火箭炮兵成为新一代火力精兵。越是熟悉火控计算机操作流程,记者越是被新装备的高度数字化、信息化所震撼。火控手只需在键盘上输入几组关键数值,系统就可以自行解算诸元、记录诸元,从而进行全自动调炮、收炮。

尽管装备非常先进,但是记者看到,官兵并未因此放松自我要求,训练时全都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有了好剑,更要练好剑法。只有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才能在未来战场一招制敌、一剑封喉!”这句话,几天来记者多次听官兵说起。

正因这样强烈的紧迫感,该旅官兵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加速推进新质战斗力生成:新装备列装不到3个月,便完成首射任务;换装当年挺进戈壁,在实弹战术演练中取得佳绩;连续3年试剑大漠,梳理总结出多种打极限、打边界的训练方法……

随着训练推进,“拦路虎”还是出现了。按照规定,开展远火对接装填训练,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拆卸、搬运30多公斤重的固弹架。很明显,这个环节特别需要臂力和腰力,这对记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此,白天训练完装备操作,晚上记者又加班练习仰卧起坐、平板支撑、举哑铃。

2.5公斤、5公斤、10公斤……不断加码的哑铃挑战着记者手臂承受力的极限。看到官兵们满头是汗依然坚持训练,本想打“退堂鼓”的记者咬紧牙关,最终坚持下来。

3月21日,阳光明媚。上午8点,班战术考核开始,记者被编组到火控手位置。

阵地上,弹药装填车和火炮正在对接。

突然,一阵狂风打着旋袭来。记者本能地伸出手去稳固弹体,却听见装填手付佳兴大喊:“快闪开!”

事后,经验丰富的他告诉记者,受到大风影响,弹体随时可能发生偏移,这时候触碰弹体,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拉臂挂接、对中瞄准、导轨推装……“落!”一声令下,弹体被稳稳推入炮膛——我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装填任务。

随后,炮车快速机动至预选阵地。记者自信地钻进仪器舱,一边仔细倾听口令,一边熟练地操控按钮。一切准备完毕,记者打算进行全自动调炮。孰料,电子屏幕上却显示“禁止”。

记者的心一下悬了起来,一边复背操作程序,一边点击按键返回主页,检查所输参数的准确性。仔细核对后,记者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便再次进行全自动调炮,结果还是“失败”。

“横纵倾方位越界”,看到电子屏下方显示的一行小字,记者心里咯噔一下——这是之前训练时从未遇到的情况。未及多想,记者迅速下车,从工具箱里找出瞄准镜后向车尾走去——虽然还不是太熟练,记者依然想挑战自己,尝试半自动调炮。

找到基准点、计算分划、调整高低方向……记者精确标定炮瞄坐标方位角后,右手扶炮,左手稳稳地握住手柄,开始手动调炮。

此刻,风停雾散,太阳破云而出。阳光照耀下,“战争之神”炮管高昂、蓄势待发……

组合图:记者张东盼在教练员指导下开展远火对接装填训练(图①)、远火半自动调炮训练(图②)、标定炮瞄坐标方位角训练(图③)。

供图:王海洋

制图:方 汉

记者手记

感悟我的“训练成绩”

考核结束后,看到教练员赵震递过来的训练计划表,记者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一页——成绩栏处写的不是“优”“良”“差”,而是“永远保持英雄的荣誉”。

一行字银钩铁划,遒劲有力。这一行字不但写在记者的成绩栏上,还写在仪器舱铁皮柜的门头上,承载着革命先辈的殷殷期待,激昂着基层官兵的青春热血。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教练员赵震是该旅“董存瑞班”现任班长。刚来到营里接触装备时,记者就看到仪器舱铁皮柜上写着的这句话。后来还留意到上面贴着的一张纸,记录着一组数据。赵震告诉记者,那是一位老兵在部队最后一次参加实弹射击时记录下来的,留给战友作参考。

数据无言,承载着老兵对绿色军营的深深眷恋。那之后,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这组数据一直留在那里。战友们都说,老兵承继了英雄先辈的精神与血脉,我们也要将这种精神融入青春、薪火相传。

先辈精神、英雄荣誉,总能给人无坚不摧的力量。

“永生的士兵,英雄的团队,战旗上不朽的名字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热血铸丰碑……”夕阳西下,官兵训练归来,一路战歌嘹亮。余晖洒在他们黝黑的面庞上,那一双双闪着光亮的眼睛里,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苗。记者深深感到,那火苗激荡的是英雄传人矢志强军的责任与担当!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