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十分想念一位老兵——我的父亲。今年的正月十六,这位老兵永远留在了生命的第93个春天里。
整理父亲的遗物,让我感慨良多的,是父亲留下的唯一一件从军时的实物。这是一张他于1951年8月从原广西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毕业的证书。
历经70多年岁月洗礼的证书已经发黄,红色的汉字却历久弥新:团结紧张活泼严肃——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毕业证书。这张对折的证书上,还醒目地印有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勇敢坚定向斗争中学习,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一切!
父亲是在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时当的兵,在部队服役时间并不长。脱下军装回到地方后,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保留着一些当兵时用过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都不在了,唯独这张“毕业证书”还被他珍藏着。
为什么唯独留下这张“毕业证书”?父亲虽然没有直接说过理由,但在我的记忆中,他是在用自己不经意的言行,讲述着他对“毕业证书”的寄托和情怀,甚至是一种信仰。
记得我刚刚懂事的时候,印象中的父亲就是一个爱读书看报的老兵。在那个文娱生活匮乏的年代里,父亲给我们讲书报中的故事,丰富了我的童年,让我“看见”了更大更奇特的世界,萌发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和梦想。
我读中学时,父亲从来没有给我讲过关于读书的大道理,但只要我想买书订杂志,他总会从他用来养家糊口的工资中,默默地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我。我打起背包参军时,父亲把我高中的课本和复习资料捆好,让我带在身边,叮嘱我有机会一定要争取去读军校。正是这一摞课本和父亲的叮嘱,后来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军旅生涯中,我有一段在军校当教员的经历。每当我从军校回老家探亲时,父亲会两眼发光地看着我,仔细端详我别在胸前的那枚军校校徽,给我讲他当年在原广西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时的美好回忆。
父亲是高中毕业后入伍的。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当兵不久便被连队送到原广西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深造。在紧张的剿匪作战中,在练兵备战、随时准备北上参加抗美援朝时,部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和环境,让一帮青年官兵静下心来学习,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数月的在校学习生活,父亲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懂得了许多道理,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也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毕业离开军政干部学校,父亲虽然没有完全明白部队这么重视办学的深刻道理,但他把这段学习经历视为一笔受益终身的财富。
父亲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探讨“一支农民的军队,为什么会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还热衷办学校?”即便是读书看报,也不忘对这个问题进行琢磨。说实在的,对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与父亲交流时,我会搬出毛泽东同志说过的那句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父亲对军校美好的记忆变成了一种情结,他脑海里储存了很多我都不知晓的“资料”,讲起我军办学的历史甚至到了如数家珍的境界:我军自建军之日起,就非常注重学习。既注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也注重在课堂上学习文化和革命理论。早在1927年11月底,毛泽东同志就在龙江书院创办了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教导队,亲自为学员讲授政治课,并提出了军事训练的具体要求……
父亲说的一点都没错,我军办学的传统是从红军时期就开始的。1937年1月,“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同志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各大军区相继组建军政大学、干部学校、军政大学分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后勤学院、军事工程学院等相继建立,为我军培养了大批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在我军发展建设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熟悉的父亲变得“陌生”了。直到他走到生命的尽头,我才明白了他在追寻的一个道理:学习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能改变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改变一个国家的前途。我军为什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拥有坚定的信仰、不变的军魂、严格的纪律、不怕死的精神当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始终保持善于学习的韧劲。我军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用一次次实践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学习力与战斗力紧密相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学习永远是使自己变得强大、赢得未来的法宝。
读懂父亲,或许是从这张毕业证书开始的。这张毕业证书,承载了一个战士的信仰,或许也讲述了一支军队的制胜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