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挑上“金扁担” 种好“中国粮”

——从河南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看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


■本报记者 张轩玮

近年来,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建成3.1万亩老王坡高标准农田,曾经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望天田”变身丰产良田,预计亩均增产300斤以上。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摄

仲春,中原大地平畴沃野。在河南省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核心区,一望无际的返青麦苗茁壮成长,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望天田”变成“高产田”。截至2022年,我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实现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习主席曾经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比喻为“金扁担”。黄河岸边,“中原农谷”加快落成,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进产业融合,施工队与千万农户一起投身热火朝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着“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金扁担”越挑越稳。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主席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从中原腹地到塞上粮仓,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一幅幅春耕春种春管图渐次铺开。

标准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万亩良田打出更多“丰收粮”

崭新笔直的马路直通地头,纵横交错的水渠加装衬砖,自动喷灌设备在田间画出一个个“白圈”……看着长势喜人的麦田,河南省安阳县瓦店乡贵庄村种粮大户张洪文笑容满面。

张洪文承包的耕地位于安阳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田里安装了先进的水肥、田管系统,种的是高产稳产良种,平均一亩地增产90公斤。收割、打捆、耕种都是上门服务,农民轻松迎丰收!”

更让张洪文欣喜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有望在他眼前这片农田中诞生。

今年初,第11批国家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区项目名单公布。安阳县3733公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功入选,将开展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验证与制定工作,示范引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统一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现农田建设项目科学规范管理。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2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此次新修订的《通则》,将“建管并用”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近年来,河南省探索推广农田管护“网格长制”,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内容,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每天早上,漯河市郾城区商桥镇大杨村村民、网格管护员靳广宾,都会到田里转一圈,逐一查看机井、桥涵等农田设施。一旦发现有设施损坏,他便用手机拍照上报,当天就有技术人员前来修缮。

漯河市将农田工程设施划分为乡、村、变压器(台区)三级网格,设立“一长三员”——网格长由种粮大户、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或村干部担任,管护员由责任心强、有管护能力的村民担任,监督员由村组干部、老党员等担任,农技员由技术人员担任。

一旁的网格化管理公示栏上,除管护员靳广宾外,还有网格长、监督员、农技员3人的信息,下方明确标注着该网格的管护范围。“照片、电话都贴在墙上,干不好没法向乡亲们交代!”靳广宾说。

打造种业创新“航母”集群

为丰产高产插上“科技翅膀”

绿油油的麦田间,4台大型自走式平移喷灌机缓缓移动,将细细的水雾均匀洒向作物。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老王坡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春耕春管科技味满满。

“4号地块的喷灌机流量设置为每小时130立方米,时间5小时30分钟。”麦田不远处就是高标准农田服务中心,县农技专家陈振华正在指挥操作员调整喷灌机参数。

面前的监控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天气、墒情、水质、苗情等数据。工作人员只需要敲击键盘,输入参数,即可精准操控农机设备。“10名技术员坐在房间里,就能轻轻松松管好3万多亩小麦。”陈振华说。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作用,构建高标准农田立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实现农田建设全程信息化监控和精准管理。”高标准农田里,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共同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引擎”。

耕地,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农业的“芯片”。良田与良种,共同筑就“大国粮仓”。

进入3、4月份,河南省杞县种粮大户许远超每天都要到他的小麦田地里看一看。“我种的是我们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小麦新品种‘豫农605’,去年平均亩产量达到1400余斤,今年有望创下新高。”

为打好种业创新翻身仗,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2022年4月,河南省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全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种业创新“航母”集群。

“‘矮抗58’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由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小麦品种‘新麦58’近期通过初审,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的‘新军’……”在“中原农谷”展示中心,讲解员胡润雨指着展柜中的种子样品自豪地介绍。

一年来,“中原农谷”建设成效初步显现。2022年,他们自主研发的多个小麦、玉米新品种最高亩产均突破900公斤大关。当前,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

种业振兴行动,“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今年是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第3年,我们的工作‘小荷才露尖尖角’。”在4月1日开幕的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扎实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努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解决农业生产对优良品种的急迫需求,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资源变资产 农民变股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共富路

“你在外打工挣钱,我在家帮你种田。”河南省商水县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出这样的标语,面向外出务工的农民开展“土地托管”服务。

“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还属于农民,种什么农民自己说了算,收成全部归农户。合作社只收取农业生产中的服务费用,相当于农田的‘保姆’。”合作社负责人刘天华介绍。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广大农村“谁来种地”、农民“如何增收”成为一项新课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并大田”,不仅有利于机械化耕种,也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一系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进一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据统计,全国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2亿余户,吸纳近7成农村劳动力就业。

前端一排利齿的玉米收获机、张着“大嘴巴”的大型收割机、带有多个喷头的自走式喷药机……指着仓库中的各式农机,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村民赵保献如数家珍。赵保献的头衔很多——“退役军人”“许昌市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2022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同时,采取项目资金补贴、提供优惠贷款和技能培训等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助推农业现代化。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推进农业现代化、奔向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希望的田野上,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徐铺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