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国留学前,我接触更多的是文史类课程。2019年,通过选拔考试,我被派送到中国的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学习理科专业。文转理的跨越,为我推开了科技这扇门。在学习探索中,我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与中国坚定走科技自立自强道路密不可分。
高速的通信网络,让我与天南地北的亲人朋友想聊就聊;平稳运行的高铁,使我从石家庄到北京的旅程变得轻松又便捷;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等,让生活更方便……我渐渐发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在这里,我还体会到普通人对科技应用的积极探索。在中国军校就读期间,我参与了科技创新大赛,和大家一起成功制作出一台可自行识别轨道、躲避障碍物的无人运输车。轨迹传感器、颜色传感器等知识深深刻进我的脑海。能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来自于主动思考。带队教员不仅给我们小组送来学习资料,还引导我们讨论设计方案。观摩其他中外学员的参赛作品时,一台可识别武器装备的机器人吸引了我。这类机器人如果能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将发挥不小作用,这也让我真切感受到参赛者对实用性的追求。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许许多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不懈探索,汇聚成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力量。C919大飞机刚被中外媒体广泛报道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它和现在运行的空客、波音的飞机看起来差不多,但在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机体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C919的研发过程必定历经艰辛,中国团队凭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意志和卓越实力,自豪地实现了“大飞机梦”。
一项伟大的事业往往需要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我听过邓稼先、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比起获得金钱,他们更看重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直至今日,中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乐于奉献、善于攻关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脚踏实地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快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
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在教育方面与布基纳法索有很多合作,特别亮眼的是茅屋小学改造项目。许多布基纳法索孩子告别了临时搭建的茅草棚,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目前,百余所茅屋小学改造项目已经竣工交付。中国不仅为我打开科技的大门,也帮助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我保留着一份自己的中文演讲稿,“人类命运共同体”几个字上面整整齐齐地标注着拼音。如今我不仅能准确地念出这个词语,也更加理解其中的深意。中国一以贯之推进科技创新,同时助力他国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走科技自立自强道路树立了典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吴会斌、本报记者许怡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