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与风气中的,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或好或坏的熏习,无论对于人生发展还是事业成败,都是至关重要的
熏习是“熏陶染习”的简称,意即长期的熏陶会慢慢成为习惯,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感染力,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一种日积月累的浸润力。
古人非常重视熏习的作用。孟母三迁、管宁割席断义、嵇康与山涛绝交,都是历史上看重熏习的有名典故。“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经典名言也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论做人做事,长期的熏陶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会被同化。
清人赵翼《静观》诗曰:“惟人则不然,熏习有不定。”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与风气中的,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或好或坏的熏习,无论对于人生发展还是事业成败,都是至关重要的。
环境有好坏优劣之分,身处坏的环境里,固然有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也有不少人被环境所污染,受氛围所裹挟,最终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纵观那些落马的贪腐分子,他们中有不少人在为官之初能做到一心为公、恪尽职守,后来随着职务的提升、手中权力的增大,在被“围猎”的环境下渐渐管不住自己,沉溺于觥筹交错,生活奢靡,贪污腐化,自甘堕落,最终走上不归路。
而在一个好的环境里,在风清气正、奋发向上的氛围熏陶染习之下,枳化为橘、改邪归正也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解放战争时期,很多“解放战士”在国民党部队里消极避战,无心打仗,到了解放军部队后,受我军高涨的士气所影响,经历过政治教育的洗礼,他们的觉悟迅速提高,很快就转化成不惧牺牲、英勇战斗的无畏战士。这就是熏习的力量。
熏习要建立在内心觉悟之上。熏习毕竟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一个人内心对熏习是抵制排斥的、不以为然的,表面看似乎也在读书学习,接受教育熏陶,但实际上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就再熏也没有用处,只能是自欺欺人。熏习要产生效果,归根结底取决于被熏习者的自身素质。若是一块绸缎,经熏香后会香气扑鼻;可若是一块顽石,怎么熏也没用。人亦如此,要想取得熏习的积极效果,自身首先须是可塑之才,而后自觉接受熏习,接纳好的风气,吸收好的营养,加强品德修养,方可成为光明磊落的人,成就一番经得起检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