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欧阳特别喜欢这句话。在他看来,有些事情,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皖北固镇,麦苗青青。忙完农活,吃过晚饭,清凉村欧家庄的乡亲们早早就睡了。村庄北边是“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80后“守墓人”欧阳做完巡园工作后,搬出一架天文望远镜,仰望苍穹,细数星辰。
欧阳并非天文爱好者,望远镜是他低价淘来的。他说,看星星,可以打磨时光、消解烦闷,同时也用来怀念“化作星星”的爷爷。
欧阳的爷爷欧兴田,是一位抗战老兵,也是这座陵园的重建者和第一任守墓人。
欧阳打小跟着爷爷生活。当时,陵园里长满野草,没有围墙、没有碑石,就连爷孙俩栖身的地方,最初也只是个简易搭建的瓜庵子。刮风下雨的时候,瓜庵子经常东倒西歪、摇摇欲坠。
后来,欧阳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喜欢躺在爷爷的破草席上,透过石棉瓦的窟窿,自由自在地数着满天星斗。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不完,爷爷的故事也多得讲不完。
在欧阳的印象中,爷爷欧兴田是个非常“固执”的人。在家里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曾出很多钱给欧兴田,条件是把父母的坟迁进陵园。欧兴田怒斥:“你问问躺在陵园里的英烈答不答应?”
欧阳长大后才明白,爷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心中始终装着牺牲的战友。
欧兴田本不姓欧,祖籍山东。早年兵荒马乱,他跟着父亲一路讨饭,来到安徽固镇,给地主家做长工,受尽欺凌。
幸运的是,当地一位进步青年欧明海,悄悄地把欧兴田送到了淮北中学。这所学校是新四军创办的学校,专收贫苦子弟,上学不要钱。从此,欧兴田开始读书识字,接受进步思想。
1938年,皖北沦陷。眼看乡亲们一个个惨死在日本侵略者血淋淋的屠刀下,14岁的欧兴田和班上9名同学自发组成“尖刀班”抗日,并承诺活着的人要为死去的人收尸。9个少年在手臂上刻下了各自的名字,作为死后辨别身份的凭证。后来,他们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当年的“尖刀班”只剩下了欧兴田。1981年12月,戎马一生的欧兴田从军队离休,放弃优越生活,带着当年的承诺,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偏僻的清凉村,着手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这一干,就是30年。
年龄大了以后,欧兴田曾反复动员欧阳守墓。然而,欧阳高中毕业后,想到更大的世界闯一闯:“俺爷爷把钱都搁陵园里了,俺当时就想多赚点钱,把家里生活条件搞好点。”
2016年3月6日,91岁的老兵欧兴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兑现了对牺牲战友们的承诺。他走后,欧阳怀着沉痛的心情整理了欧兴田留下的陵园资料。尤其是当他看到欧兴田临终前写下那句“不亢不卑,化作绿洲”,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淌下来。
那天,欧阳下定决心继续守护陵园。他从城里搬到乡下,成了第二代“守墓人”。
在7年的守墓生活中,欧阳曾热血滚烫、怀揣希望,也曾孤寂无聊、苦闷无助。在他特别难过的时候,会想起爷爷。“俺爷爷临死前讲,爱国不是喊口号,而要干实事,力所能及地做好本职、尽到本分。”
如今,陵园正移交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管理,将全面进行升级扩建,大门外的乡道也将改建为省道,方便游客前来祭扫。
“家祭无忘告乃翁。”欧阳终于可以挺起胸膛对爷爷讲,他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