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南部战区海军某保障大队锻造过硬人才队伍——

一批多专多能型军士脱颖而出


■张  毅  邓家金

仲春时节,南部战区海军某军械技术保障大队一场应急保障演练,在某军港紧张进行。演练现场,一级上士梁广义带领保障分队,采取交叉流水作业方式,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同一时间,该大队“砺剑论坛”如期开讲,一级军士长杨胜强登上讲台,为官兵详细讲解某型雷弹跨区域保障的重难点问题。台下听课的,除了军士骨干,还有来自各技术队的主官和技术干部。

该大队领导介绍,他们按照“超前培养、预先储备、梯次接续”的原则,科学制订军士培养计划,合理优化育才链路,精准规划成长路径,在实战实训中淬火加钢,推动军士人才队伍由操作型、技能型向专家型、复合型转变。如今,该大队一批专业能力突出、战斗作风过硬的多专多能型军士骨干,在保障一线当先锋、打头阵。

锻造一支能力素质过硬的军士队伍,绝非一日之功。杨胜强从一名导弹总体技师转变为多专多能型军士骨干的经历,是该大队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一次演练,杨胜强带领操作号手进行导弹出发射箱作业,导调组临机给出特情:多名号手“负伤”出局。杨胜强在脑海里把技术队所有号手过了一遍,发现只有两名刚调整专业的初级军士勉强可以顶替。

大家齐心协力,勉强完成了演练任务。演练中暴露出的人才短板问题,成了杨胜强的心结。

“真打起仗来,战斗减员是常事,如何确保减员不减战斗力?”杨胜强思考良久,向技术队领导提出建议:推行跨专业强化训练。此后,杨胜强所在技术队率先搞起“试验田”,着力打造多专多能型高级军士、一专多能型中级军士、专业精通型初级军士人才队伍。

从一种弹型两个专业相互“跨”,到不同弹型所有专业随机“跨”,再到不同技术队相互“跨”,杨胜强一步一个脚印,成为该大队首个精通多型雷弹所有专业的高级军士。

这一成功经验,引起大队党委的高度关注。经研究论证,他们决定在全大队推广“三跨”培训机制,机关牵头细化培养方案,搭建“砺剑论坛”,邀请专业尖子登台授课;常态组织专业技术比武,设置“龙虎榜”,让专业骨干同台竞技;依托实战化保障任务,安排专业苗子交叉跟学跟训;鼓励各技术队结合日常训练,拍摄制作教学视频,便于组织专业技术教学。

如今,杨胜强已成为“砺剑论坛”的“常客”,不少大队领导和干部骨干都听过他的授课。从军26年,他参与编写多部专业教材,所带战士先后有3人提干、4人考上军校、8人次荣立三等功、20余人成为专业能手。

梁广义是杨胜强的“粉丝”之一。作为大队首批担任技师兼班长的中级军士,梁广义一直瞄准战场需求带兵训练。两年前,技术队编制体制调整,梁广义所在班组人数和专业都有所增加。这意味着他必须精通更多专业,培养更多军士骨干。沉甸甸的担子,让他感到压力倍增。

大队领导了解情况后,决定派梁广义随舰跟训。期间,梁广义虚心向技术人员和舰员学习保障技能,在多个专业岗位上经受历练。去年,梁广义所带班全员通过上岗考核,荣登大队“龙虎榜”,个人荣立三等功。

为进一步激发官兵创新活力,培养更多专家型军士骨干,该大队还积极鼓励大家结合自身专业开展小发明、小革新活动,并将创新成果广泛推广。

一次,二级军士长岑飞所在技术队参加上级组织的雷弹专业技术比武,夺得某考核项目第一名。

以往,舱段分解组装需要4名操作号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岑飞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一种特殊绑带,极大缩短了作业时间、节约了人力物力。很快,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岑飞绑带”在全大队推广使用。

“来玉扳手”“丛斌调试法”“胜强充气阀门”……近年来,随着一项项以军士骨干名字命名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该大队保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起吊、试吊、平移……星夜,码头吊装作业现场,指挥号手、一级军士长王艳庆头戴安全帽,密切观察雷弹的姿态和高度,指挥雷弹装载上舰。“雷弹保障,一失万无。”王艳庆说,每一次指挥,都必须确保手势和口令准确无误。

任务现场,该大队领导感慨地说,牢固立起“为战育才、为战用才”的鲜明导向,才能不断激发军士骨干岗位建功、干事创业的激情,使一批多专多能型军士人才脱颖而出。

海面,晨光熹微,舰艇鸣笛起航。笔者看到,王艳庆和战友们的迷彩服上,风干的汗水已结成一层白色的盐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