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云遮雾绕的秀美风景是贵州文旅的“金名片”。而今,“云上贵州”有了崭新含义。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省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以一域之实践彰显“数字中国”的巨大成果。2022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赋予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
数据,被称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习主席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蹄疾步稳,不断丰富的数据资源、持续夯实的数据“底座”,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组建国家数据局,将进一步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从贵州放眼全国,伴随着数字经济的“换挡提速”,国民经济“双循环”加速畅通,一幅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恢宏图卷正在徐徐铺展。
算力“突围”
“数字底座”彰显竞争优势
如果没有强大的算力支撑,《流浪地球2》《深海》等电影后期渲染工作需要多久?
答案是“可能需要600年”。
“后期渲染成本高、周期长,一度成为困扰影视行业发展的痛点。”曾为影片提供渲染服务的工作人员邹琼介绍,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的超级计算中心,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企业通过向中心购买算力,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算力,如同农耕文明的水力、工业时代的电力,已成为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力。规模庞大的超级计算中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点,对数字经济增速将有3.5‰的贡献,推动国内生产总值(GDP)提升1.8‰。
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
“‘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孙伟介绍,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同‘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一样,‘东数西算’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全国一体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数据资源使用效率,为西部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契机。”
一年来,乘着“东数西算”的东风,贵州省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算力产业“数字底座”愈发坚实。目前,全省累计落地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18个,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225万台。
贵州一省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以算力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算力基础设施“硬件”越来越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25%。
“数字底座”加速布局,也在助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关键支撑。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使得数字技术贯穿农作物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不仅促进农业技术革新,还推动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户外电子显示屏实时更新作物温度、湿度等数据;基地内网络数字化设备实时监测茶叶生长情况……在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白叶一号”种植基地,智慧茶园管理系统数字控制平台实时显示传感器采集的环境数据与动态曲线,足不出户就能轻松掌握茶园土壤条件、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以及园区设备的运行状态记录。
截至2022年底,我国5G网络覆盖所有县城城区,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得益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下沉”,广袤乡村正在成为数字化生产力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的广阔“蓝海”。
弯道超车
“数实融合”助力产业升级
形似麻花辫、细如头发丝,由10股铜合金丝绞制而成的“麻花针”,是航天器核心部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神舟飞船、探月工程等航空航天领域。平均每天有30余万根“麻花针”,在贵州一家航天电器企业的智能化车间里完成生产。
随着贵州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该企业将大数据应用于“麻花针”的生产和检测,产品月产量增长5倍,整体合格率由80%提升至95%以上,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
“麻花针”智造升级,是贵州省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缩影。近年来,当地先后启动“百企引领”“千企改造”“万企融合”等专项行动,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此外,贵州省还将大数据应用于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助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贵州省大数据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线半年多以来,帮助5000余户中小企业解决近7000笔融资,还打造了上百家企业组成的“服务队”,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会诊”服务和对症“药方”。
中小企业是国家产业供应链体系的重要一环,没有中小企业数字化的“共同富裕”,就不可能有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据统计,2022年,我国启动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遴选98个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2000余家试点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我国“数实融合”不断走深走实。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高地、数字产业集聚区和数字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批独具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显示,我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6成以上的主导方向是数字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数字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不少专家解读,数字产业集群可以发挥专业化分工、产业间协同合作效应,有效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优化配置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推动数字产业内部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同时,有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作为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主战场”,贵安新区将加快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3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整体竞争力。预计到2025年,产业集群年总产值将突破3500亿元。
云上“丝路”
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贵州省曾是人们眼中的偏远山区,如今已成为西部地区南下出海通道交通枢纽、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三不沿”状态正在转变为近江、近海、近边发展优势,贵州正从群山环绕的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跨越重重山海的,不只是日趋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0”与“1”的跃动,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打通了一条条“数字高速公路”。
2020年底,贵阳·贵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打通国际互联网直达高速链路,为园区内多家外向型企业提供国际信息通信支撑,越洋视频会议实现畅通无时延。
“贵州是西部大开发受益最大、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朱小丹曾多次率队到贵州调研,他认为,国家支持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处关键落子,将推动贵州进一步发挥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和优势、拓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
不久前,借助跨境电商服务平台,贵州省望谟县一家农产品贸易企业接到一笔来自墨西哥的订单,产自深山的桐油和油茶籽远销海外。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为边境贸易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贵州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日益凸显,“黔货出海”正当时。
面向国际市场,一大批贵州大数据企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自主研发的洪水预警系统,凭借对水利、应急、交通等行业提供精准风险研判,畅销省内外;某企业深研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技术,让“贵阳造”无人驾驶汽车零部件远销海外;搭建中国最大的公路物流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第一张覆盖全国的货源信息网……
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如火如荼,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高度集聚,企业纷纷抢抓机遇,发挥大数据优势加强与沿线地区合作,加速成长壮大。不久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在贵州铜仁等多地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进入数字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近年来,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地积极探索数字贸易开放政策先行先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稳步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成果显著。
据了解,下一步我国将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全球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围绕数据跨境流动、市场准入、反垄断、数据隐私保护等重大问题探索建立治理规则,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合作,搭建高质量数字经济交流平台,促进我国数字领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