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两万公里的追寻之路


■李乾贵 本报特约记者 雷 彬 特约通讯员 董 鑫

当年的烈士牺牲证明书。
向荣誉致敬。

编者按

一张精致的卡片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亲爱的战友,60多年不见,你已化作山川。”书写卡片的人叫贺跃民,是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机关一位科长。

一条幽静小路,延伸至山脚下的坟冢。清明节前夕,贺跃民怀揣着这张卡片从基地出发,穿越雾色弥漫的山林,走向英烈长眠的地方。

烈士墓前,他深深鞠躬,庄严敬礼,将卡片和鲜花轻轻摆放在大理石台阶上。那句写在卡片上的话,无声回荡在山林间,青山听得到,前来祭奠的人们听得到。

自从海边村落搬迁到了山那边,这片山林陷入了沉寂。被荆棘和灌木掩映的山脚下,伴随着岁月长河缓缓流逝,这几位烈士从什么时候开始沉睡在这里,已渐渐无人知晓。

他们是谁,当兵时多大?他们是怎么牺牲的?他们是否还有亲人?叩问心灵的声音,牵引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脚步,铺就了这条追寻之路。

两年前,基地官兵从祖国南端出发,沿着英烈当年的足迹,寻找英烈生平事迹、完善个人信息、寻访英烈家人。在这段旅程中,官兵们接力追寻了两年、总行程超过两万公里。他们一路感受着不同的人们对烈士的怀念与追随,也感受着一种信仰,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力量。

两万公里的追寻路,更像是一次洗礼。追寻英雄的脚步,品读燃烧的青春,官兵们被激励着、被感动着,也在寻找中了解到今日一切的来之不易,感悟到近在咫尺的英雄主义和精神之光。

一路遇见,一路收获。官兵们说,发现烈士、寻找烈士的过程,就是尊重历史、主动作为的担当之举。这条路,也是崇尚英雄、追随英雄,让英雄精神根植于心的寻根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清明时节,又到了缅怀英烈的时候。对于心怀崇敬的我们来说,走近英雄的故事,走近一群追寻的人,就是走近一种传承、一种坚守,走近践行使命的精神源泉。

青山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

追寻,从一次探营开始。故事,也从那一刻说起。

2021年春节前的一天,退伍老兵杜超华回到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探营,与年轻战友回忆当年的守港经历。悠长深情的讲述中,老兵不经意的一句感慨,引起了官兵的注意。

“这片海这座山,是一茬茬官兵战斗和生活的地方。那年,几位英烈为这片土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就长眠在这座山间。”

营区有烈士墓,为什么我们从未听说?这么多年英雄长眠山间,他们当年怎样牺牲的?英烈的亲人来过吗,他们的亲人如今在哪儿?

一连串疑问,叩击着官兵的内心。

基地机关宣传科多方联系,走访当地政府群众、电话回访多位老兵,希望找到烈士长眠地。然而年代久远,史料也是寥寥数笔,官兵在走访周边村民时,一位耄耋老人说,这座山里长眠着几位烈士,村里的老一辈人都知道。

这,与老兵的讲述不谋而合。大家激动不已。

该基地宣传科长贺跃民把各路信息碎片汇总,并将情况向上级汇报。作为部队重要传承史料,英烈的故事,不应被青山掩埋,基地党委对此高度重视。

“找到烈士,就是找到精神和血脉,找到一支队伍的魂。铭记英烈、传承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找到英烈长眠的地方,是眼下最重要的事。基地派出多支小分队,从不同方向开展搜寻。两个月过去,官兵们追寻的足迹踏遍这片山野,依然无功而返。

贺跃民也很焦急。每天清晨,想起那位退伍老兵笃定期待的眼神,他心中一次次重燃希望。又一次,官兵们展开细致的搜寻,从山脚开始重新摸排。

“找到了。”官兵们在山岭北侧,发现几座荒凉的坟冢。如果找准上山路线,此处距离军港大道很近。官兵们说,之所以在第一轮搜寻中没有发现他们,因为这里树木葱茏、荆棘丛生。

印象中的烈士墓,庄严肃穆。官兵眼前,7座坟墓几乎被落叶掩埋,青石墓碑上长满苔藓,坐北朝南,很难被人发现。

眼前的一幕,让贺跃民的心头一阵酸涩:假如没有老兵的牵挂,如果战友们中途放弃,也许烈士墓碑就将永远沉寂于此,无声,无言,静静守候着这片山海。

“也许前人并不在意,可后人必须做点什么。”基地一位领导说,一个民族对待英雄的态度,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前途。贺跃民说,他想让官兵们参与追寻的旅途。

砍掉荆棘,清理杂草,7座坟墓露出了他们本来的样子。细细辨认,碑文上铭刻着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入伍年月,还有一行简单的小字说明——他们牺牲于1959年4月6日。

“朱天文、乔家恩、蒙增香、蒙立权、黎南兴、韩耀元。”青山没有忘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墓碑再次出现在官兵眼前。官兵们发现,还有一座墓碑,碑文模糊不清,已无法确认相关信息。

找到烈士墓,让官兵们激动又感动。上级专门开辟了一条路,从此,从军港到墓地的路程,步行不过数十分钟。瞻仰,祭奠,从此英烈不再孤独。

官兵们给墓碑上残损的刻字重新描红,“烈士”两个大字在夕阳辉映下,分外耀眼。

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从未离开

1959年4月6日。

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几位烈士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的战友、家人现在怎么样了?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动着官兵,继续追寻下去。基地成立工作组,负责烈士身份信息的核查工作,贺跃民和战友踏上了追寻之路。

墓碑上记录的“0148部队”,成了寻根工作最重要的线索。然而,官兵们向周边村民打听,大家众说纷纭;前往市警备区、史志办、退役军人事务局,都没有相关信息;接着,他们又去了省军区、省史志馆,依旧一无所获……

贺跃民这才意识到,60多年来,部队多次整编移防、番号调整,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溯往昔时光、寻找昔日英雄,远比他想象中困难。

在省史志馆,一位工作人员建议:“当年的中南战区,就是后来的广州军区,你们去那里找找,应该能有收获。”

他们马不停蹄赶赴广州。在原广州军区军史馆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一条尘封多年的档案记载让大家精神一振:“1959年,在修建虎头岭国防工事中,128师6名官兵牺牲。”

至此,墓碑上的“0148部队”有了更准确的名字:原43军128师。

通过多方询问,工作组对这支部队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查到了他们现在的番号。

下一站: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工作组的到访,受到了该支队战友的热烈欢迎。在他们的档案馆,贺跃民郑重翻开记载着这支部队3379名烈士的姓名簿。

“朱天文”“乔家恩”“蒙增香”……就像此前在脑海中构想的那样,他们看到了英烈们的名字!与此同时,那段尘封的往事,也随着案卷的展开,慢慢浮现眼前——

1959年初春,128师383团某连调防海南参建国防工事。那时,海上威胁严重,为保卫祖国的南大门,全连官兵开山修路,紧锣密鼓建设防御工事。

4月6日,两名战士进行例行巡查,突遇坑道塌方。得知消息,连队指导员朱天文立刻带人前去营救。不幸的是,现场突发二次塌方。最终,指导员朱天文,班长乔家恩、韩耀元,副班长蒙立权、蒙增香,上等兵黎南兴6名官兵光荣牺牲。

受限于气候、地理等条件,连队官兵就地安葬好战友遗体,擦干眼泪,转身又义无反顾地投入紧张的国防施工中……

阅读着档案里简短的史料文字,就足以让人想象昔日火热的备战场景,以及官兵舍命相护的战友情谊。

他们决定,即刻出发,前往烈士家乡,慰问烈士家属。

6名烈士,6个家庭,6种不同的人生。工作组官兵一路追寻,先后前往海南、广西、湖南、湖北等4省9个县市,寻访烈士遗属和生前战友,对烈士生平经历进行了补充。

越了解,越感动,越痛惜。贺跃民没想到,走到烈士家乡,才是最艰难的行程。烈士韩耀元是家里的小儿子,义务兵期满,本来可以退伍返乡,但为了响应部队加快国防工程建设的号召,他选择了超期服役。

当年通信不畅,韩耀元牺牲后,他的父亲、哥哥多次来到南边驻地寻找亲人的墓地,有时候钱花光了,他们就留宿街头,但还是没能如愿,两位亲人最终带着遗憾离世。

这些年,他的两个侄子又通过网络继续寻找着叔叔的相关线索,仍然收效甚微。工作组到来后,两位中年汉子讲起三代人的寻亲路,不禁潸然泪下。

与韩耀元一样,其他烈士家属们都只知道亲人在部队牺牲了,但为何牺牲、墓地在哪里,他们并不清楚。每到清明,他们只能朝向大海的方向,或敬酒、或焚香、或鞠躬,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应该铭记的人不会被忘记。工作组每探访一户,烈士家属都会拉着“亲人”的手,声泪俱下地讲述起遥远的记忆。红着眼眶听完,官兵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从未离开。”

信仰的力量,足以穿越时光

岁月之河奔腾向前,我们该如何感知时间?

60多年,可以让一支部队调整7次,6个家庭演变为31户人家;在韩耀元的亲人眼中,60多年,是三代人的等待;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60多年,是额外收获的别样人生。

广西某地,工作组找到了烈士蒙增香生前的战友蒙增惠。

那年,两个小伙子一同来到383团当兵,本来计划着过年一起回家探亲,没想到,那一面过后便是永别。

工作组到来的时候,见到了已经86岁的蒙增惠老人。他躺在医院,身上插着输液管,药液正通过微量泵缓缓注入他的身体……

听说部队来访,老人挣扎着坐起来,给大家唱起了当年的战歌,唱到声音沙哑,涕泪纵横。

老兵说,即使是躺在病床上,他也很感恩——那时候参军听说是到海防斗争一线,“我们就没打算活着回来”;想起战友蒙增香,他觉得,自己是多活了60多年,享受到了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安宁。

“老连队现在怎么样了?”蒙增惠老人关切地问道。

“他们延续着烈士遗志,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建设得更好了。”听到贺跃民的回答,老兵含着眼泪笑了。

几天后,工作组启程,前往连队现在的驻地一探究竟。

福建泉州,工作组风尘仆仆赶来,却扑了个空。

原来,部队已机动至广东,担负新任务。再次追寻而去,大家才在一间60余人的大通铺房间里,见到了这支从历史中走来的部队。如今,他们是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中队。

“咱们老家来人了!”中队指导员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向工作组汇报:这些年,无论编制体制如何调整,驻地如何变化,他们始终保持着老连队的优良传统——“英勇战斗,敢于牺牲”。

精神的火把,就这样传承下来。

完成海南国防工程建设任务后,他们相继奔赴河南、西藏、上海、新疆、广东等多个省市执行任务。在边境作战中,连队官兵奋勇杀敌,涌现出9名二等功臣,一排被授予“阻击英雄排”荣誉称号。和平时期,他们也参与了多项重大任务,获得荣誉表彰10余项。

无论是广西病床上的战歌,还是广东荣誉室里的奖状,都让人震撼不已……一路追寻而来,工作组官兵更加懂得,他们为何而来。

这一路,他们调取档案240多份、查阅文献300余份、走访家庭31户、咨询核实200余人,总行程超过两万公里。

“信仰的力量,足以穿越时光。”工作组成员陈曦告诉记者,他一路感受着不同人们对烈士的怀念与追随,这种信仰,正在新时代迸发新的力量。

工作组对6名烈士的生平信息进行了完善,一同带回基地的,还有那些遥远悠长的青春故事。

后来,“讲英雄故事,做英雄传人”学习教育活动在基地广泛开展,英烈的故事口口相传。

遗憾的是,关于第7座坟冢,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工作组目前无法确认。不过,他们还在努力调研核查,对于他们而言,这条追寻之路,永远没有终点。

不久前,基地专门向上级申请拨款,建起了一座军港烈士纪念园,烈士墓得到重新修缮,面貌焕然一新。今年清明节前夕,官兵们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点名仪式。

“乔家恩!”“到!”“蒙增香!”“到!”……

战士们洪亮的答到声,回荡在群山之中,不远处,一艘艘新型战舰列阵军港,威武庄严。

图①:基地官兵向烈士墓碑献花;图②:2021年,工作组探访烈士家属。在讲述中,一位烈士家属潸然泪下;图③:基地官兵向重新整修的烈士墓敬献花圈;图④:烈士墓最初被发现时的情景;图⑤:新建成的军港烈士纪念碑。

傅一博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