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兴风作浪的战争“纸牌屋”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霸权主义的真实面目和巨大危害⑤


■孙 琦 吕德胜

“战争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历史学家保罗·阿特伍德的话,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20周年的今天听来,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过,纵观美国建国240多年历史,只有16年没有打仗。从直接发动战争到支持代理人战争,从煽动他国内战到制造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二战后世界上主要战争或武装冲突中总是不乏美国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从二战结束到2001年,世界上发生了248场武装冲突,其中美国发起的就有201场。在此之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美国更是始作俑者。难怪有学者评论:“一部美国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找了不少借口,如“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当时的伊拉克萨达姆政府要抛弃“石油美元”体系,引起了美国的警觉,担心引发更多效仿导致美元崩溃,这才“枪打出头鸟”。美国为了自己的霸权发动伊拉克战争,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死亡,幸存的伊拉克百姓则要在持续的动荡中艰难求生。

更多的时候,美国挑起发动战争,只是从自己的地缘利益出发,在地区制造对立,扶一派打一派,以便自己充当“平衡手”,进而维护自身霸权。激化中东对立、挑拨俄欧矛盾、渲染中国威胁,都是其使用的招数。甚至于,美国置人权与道义于不顾,扶植“基地”组织、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发展壮大。可以说,世界上哪里有战争和动乱,哪里就有美国兴风作浪的身影。

这样的招数,也被美国用到伊拉克等国内部。在中东地区,除了广义上的国家政治外,人们大体上仍认同以宗教和民族背景为基础的派别。美国利用这一政治历史背景,强行移植“美式民主”,结果造成长期的纷争甚至动乱。在伊拉克,逊尼派、什叶派、库尔德人“三足分立”;在利比亚,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和东部武装力量“国民军”兵戎相向;在土耳其和叙利亚,得到美国支持的库尔德人武装,也成为影响两国领土完整和安全稳定的“心头大患”。

除了“石油美元”和地缘利益,军火生意也是美国在全球各地持续兴风作浪的重要推动因素。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全球军售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1年间,全球武器交易量比前一个五年有所下降,但同期美国海外军售却大幅上升。这一对比背后,隐藏的是美国军工企业勾结政客,大搞“军火外交”,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事实。美国智库国际政策研究中心军火和安全项目主任威廉·哈通2021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1年“反恐战争”开始以来,美国军费累计超过14万亿美元,三分之一至半数进了国防承包商的口袋。巨额的利益刺激之下,美国军工复合体自然热衷于将美国的对外政策往战争冲突的方向推,给自己的生意创造刚性需求。正如美国政治学者查默斯·约翰逊所说,当战争变得有利可图时,战争只会越来越多。

比上述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文化层面上,美国形成的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和历史传统,也成为美国重要的文化底色。在“全球霸权国家”的定位引导下,美国制定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时,更加倾向于奉行干涉主义,动辄发动战争或干涉别国内政。美国国会和白宫,犹如密谋战争的“纸牌屋”,至于挥舞大棒时,找的借口是“反恐”“保护人权”还是“维护民主”,相比之下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美国长期以世界秩序的维护者自居。然而,美军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动荡分裂、家破人亡,都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事实面前,美国究竟是所谓的“世界警察”还是“全球暴力帮主”,是“自由民主人权卫道士”还是“人道主义危机制造者”?答案再清楚不过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