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诗意的绵延


■陈海强

“中国好诗”第七季推出了10位活跃在诗坛的优秀诗人的作品,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丁小炜的《野象群》(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便是其中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诗集。

事实上,用作书名的《野象群》,是收录于诗集中的一首独特之作。这首诗所写的野象群,关联着一次备受瞩目的事件:“二〇二〇年三月,十六头云南亚洲象/从它们西双版纳的家集体出走,开始北漂/陆地上体型庞大也极其聪明的物种/我坚信它们的行动一定有思想有目的/我坚信它们走上了自己的朝圣路/譬如去三星堆,那里埋藏了那么多象牙/譬如去中原河南,那里曾是大象的老家。”现在,距离野象群在云南大地上的漫游已过去许久,但这起事件留给人们的记忆依然清晰。丁小炜以诗人的敏锐为野象群赋予了诗意的解读,在野象群与人类社会之间开启有如通感的精神漫游,并努力呈现一条隐秘的心灵之路。

这部诗集分为“有所行”“有所思”“有所铭”三辑,收录精短诗歌103首。在第一辑“有所行”中,许多诗篇彰显了诗人的写作立场和生活态度,充分呈现出“行”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在第二辑“有所思”中,呈现出一个开阔的心灵版图。诗人在探寻精神源流的过程中实现着诗意回溯,是以文学方式对“修辞立其诚”的践行。在第三辑“有所铭”中,收录的诗篇多为探索精神殿堂的恢弘之作。这些诗篇是奏响在心灵世界的金石之声,是腾跃于生命高地的龙虎之象,是雕刻于岁月长河的吉光片羽。可以说,“有所铭”也是以诗歌的形式致敬理想,让青铜之光闪耀于诗行。有所行,便多有人生的途中风景;有所思,方有生活中的觉悟;有所铭,则是向生命的价值和理想致敬。以此三条线索提携整部诗集,故而也可以视这部诗集为诗人的心灵之书。

何为诗人?诗人何为?绵延在诗人足下的是生活之路,但在诗意的灵魂中还有一条内心之路需要探索。诗人在大地上的漫游,因为情怀而变得意义非凡。诗人在多首诗作中提及三沙,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行。在《最南》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句:“这是北纬16度50.1分、东经112度19.8分/碧波的怀抱里,今天的三沙/每一根小草和每一颗沙粒都珍贵无比/岸边的礁石上,静默着一幅战士守望天涯的剪影/他握枪的身姿始终面海而立/水兵帽的飘带随风起伏/仿佛思念的潮水,在轻轻涌动/三沙没有冬天,但战士的心中/装着一个四季分明的祖国。”在另一首诗作《咫尺天涯》中,诗人写道:“中国是一座永不停歇的座钟/三沙是一柄钟摆/在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每时每刻,都与祖国同频共振。”

南海为诗人提供了澎湃的激情和涌动的灵感,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确实诞生了令人喝彩的佳作。比如,与诗人以往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较,《蓝》就是一首颇具独特气质的诗作。诗以蓝色为基调,光的涟漪被想象成日与夜的情话。这种意象,或如举目远眺,故园尽在苍茫之中;或如盐粒分解于海水之咸,隐介藏形而又无处不在。通感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蓝”拥有了诸多“味道”。写下“三沙”二字后,地理和思想维度得以确立,一个闪亮的坐标直抵人心。置身于海之蓝,放眼皆为中华之物产,令人不禁联想到母亲的怀抱。这种情感之美,自然而纯粹,静谧而深邃。诗人的想象力奇崛而豪迈,渴望“在你的风暴里骑行”,骐骥获取鞍鞯,驾鲸游走于海之蓝,这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霓为衣兮风为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意象更迭,犹如云腾致雨;笔锋跳跃,恰似移步换景。引出一场海战疆场后,万顷碧波上犹闻隆隆炮声,蓦然生出寻找“一块锈迹斑斑的弹片”的冲动。触景生情,托物言志,这一抹“蓝”,充满了深情,也拥有着力量,成为宣示海洋主权、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意存在。

英雄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地上不倒的旗帜。诗人笔下的人和事,对于任何一位有着类似体验的读者而言,都将产生情感的碰撞。在写给陈祥榕烈士的《清澈的爱》中,诗人写道:“兄弟,忠诚和孝道/你都无可挑剔/天下的儿男,失眠于你的长眠/愿享受和平的人们/从此把你的名字默念/连同所有的城市和乡村,河流及山峦。”当诗人写下闪耀人性和真理光辉的句子,才能不负诗歌作为文学桂冠上明珠的美誉。

诗人的行走和思考,证明了理想的存在,也让作品拥有了衔接生命个体、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神奇功能。比如,《致遥远北国的抒情诗》写到了诗人难以忘怀的新兵连:“桦树林,野木耳野蘑菇恣意生长/我们身上的新军装/也仿佛散发着山野的气息。”人生是一次漫游,在有限的生命中,于目力和情感所及之处,展开遐想的翅膀,尝试从有限到无限的跨越。在诗意前行的路上见证鲜活生动的生命意象,堪称极为宝贵的人生财富。在《紫荆关长城》中,“我遥望关外/品位昔年征人的空旷情怀/巨龙啊,无论怎样遍体鳞伤/这坚爪/依然深扎于古老的山河”。这些诗篇是人生漫游的精彩书写,是奔赴万水千山的心灵之约,是对生活中蕴藏的哲思和智慧的取精用宏。

以诗歌方式书写宏大主题,在某种意义上也表达了诗人的观念和立场。在这方面,诗人的语言拥有独特的张力和美感,落笔时也常有举重若轻的风姿。比如关注中国探月工程,诗人写下了《奔月》:“奔月的女神,漫步的嫦娥/大地为你祝福,江河为你放歌/热情的中国拜托你/捎一枚请柬,送给遥远的星座/和谐的神州嘱咐你/采一朵祥云,描绘人间的春色。”又如诗人在《红木棉》中写道:“在这美丽的都市又见到你/你的手臂高举起沸腾的火炬/在这和平的日子仰望着你/你的名字是一面鲜艳的红旗/绽开笑容迎来新的世纪/所有日子都是你灵魂的花期/红木棉,我们红色的眷恋/你奏响时代的强音,春天的旋律。”这些精短诗行,充满铿锵之音,不经意间便有诗意的闪电飞掠而过,通过有如多次曝光般的叠加显影,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诗人写下的是个人的诗意记录,但任何生命个体都可以视为大千世界和众生万象的微缩景观。个体与他者之间,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诗人的书写就像诗歌中出没的野象群,将诗歌的力量转移到诗行之中,见证着灵魂的归途如何在漫游中延伸。从这个意义来说,诗集《野象群》呈现出来的景观,也是诗人与世界对话的一次心灵实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