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南国,大地回暖。第74集团军某旅首届学术交流研讨会火热进行,50余名来自科研院所和装备厂家的专家齐聚营区,与该旅指挥军官、专业技术干部和训练骨干集智攻关备战打仗重难点问题。
一个旅为什么要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向科技要战斗力,就必须紧盯科技前沿。”该旅领导告诉记者,随着旅队新质作战力量、新装备比重大幅增加,使命任务不断拓展,练兵备战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旅本级指挥军官、专业技术干部和训练骨干依靠自身力量,一时难以应对解决。
博众家之所长,集群英之荟萃。该旅广发“英雄帖”,陆军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等18个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的专家教授应邀前来,帮助该旅官兵疏通防空作战的堵点,从战法训法创新、训练条件优化、装备性能升级、系统软件研发、辅助器材革新等5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交流。
“他们中间既有精于谋划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顶级专家,又有长期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团队领军人物,必将发挥‘科学家+’作用,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提质增效。”该旅装备维修科科长杨珊珊介绍,他们邀请专家教授加盟部队“智囊团”,对官兵进行带教指导,并积极为部队建设转型发展出谋划策,破解了很多制约战斗力生成和提升的瓶颈问题。
走进该旅装备保障基地,数名专家教授一边利用VR设备,实景观看主战装备的内部构造,一边与官兵围绕不同天候条件下装备的战技术性能、检测维修注意事项等进行讨论。
在该旅某营装备车库内,专家教授们登战车、进方舱,与营连主官、装备主操作手围绕新质作战力量作战运用、战斗力生成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逐一摸清官兵诉求,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需训练一线,刮起“头脑风暴”。该旅区分各专业和武器装备类型,组织官兵与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开展分组研讨,10余个创新战法训法和装备改进项目新鲜出炉,并逐一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每一次思想上的碰撞,都可能催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该旅侦察科科长赵强说,旅队新老雷达装备“多代同堂”、多源空情组网融合不稳定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他们的“老大难”。研讨中,兵器研究专家拿出解决方案,问题迎刃而解。
“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多源空情实现‘一张图’,各型雷达空情融合稳定性明显增强,目标发现率创下新高。”该旅雷达侦察连雷达技师、三级军士长梁显明兴奋地说,直接对话专家教授,不但破解了装备技术难题,更拓展了思维视野。
编外“智囊团”助力练兵谋战,如今在该旅已经习以为常,专家教授成为该旅指挥军官、专业技术干部和训练骨干座上宾,大家切磋实战化演训经验、交流心得体会蔚然成风。
近年来,该旅还邀请空军、海军等部队优秀指挥员和训练专家加盟“智囊团”,通过线上线下常态化研练战法训法、联合攻关训练难题,取得多项高技术成果,直接服务应用于部队重大演习演训。
据悉,该旅编外专家队伍已接近100人。在该旅首届学术交流研讨会上,专家们又提出10余个前沿创新理念,与官兵联合探索创新多项战法训法,破解20余项战备训练难题,并签订10余份年度研究攻关项目协议,该旅防空作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短 评
用好军事科研资源破解打仗难题
■余 臣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当前,科技与强军的关联性日益增强、耦合度不断提升、作用力充分彰显,迫切需要部队“开门练兵”,借助优质资源为我所用,攻坚克难。第74集团军某旅邀请科研院所等单位专家教授加盟“智囊团”,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为战斗力建设提质增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难点,就是科研攻关的重点。用好军事科研资源破解打仗难题,促成基层官兵为科研专家出题,科研专家精准对接部队现实需求答题,是可以广泛推广应用的创新之举。实践证明,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在全面提升官兵科技素养的同时,深化“科技+”“网络+”“数据+”“科学家+”等手段运用,下大气力联结打仗“需求侧”、对接部队“用户端”,提升“研”与“战”的契合度,坚决挤掉水分、去除虚耗,才能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胜战能力,快速生成和提高部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