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新春开局,交出稳增长“成绩单”

——就今年1至2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


■本报记者 张轩玮 通讯员 张塍凌

入春以来,江苏省太仓港全力畅通运输通道,提升货物周转效率,各大港区装卸作业有序运转,货物作业和运输能力稳定。今年1至2月,太仓港完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77.5万标箱,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763.4万吨。新华社记者 李 博摄

写在前面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的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

日前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这样总结今年1至2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消费增速由负转正、工业服务业双双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透过这份来之不易的稳增长“成绩单”,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向上态势,感受到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潜力和坚定信心。

开局之年,新的征程,新的起点,新的出发。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清晰勾勒前进的方向,广泛凝聚奋进的力量。让我们带上这份“成绩单”加速奔跑,共同拥抱充满信心和希望的美好春天。

企稳回升

经济增长释放强劲能量

记者: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前两月的国民经济数据。您对于这份成绩单,总体上如何评价?

张立群:我认为这份成绩单与预期大体相符,我国经济运行呈现明显回暖态势。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至2月份的国民经济数据,是在2022年1至2月份经济恢复好于预期的基础上取得的,基数较高,更加说明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全面回暖。环比来看,与2022年12月份相比,今年1至2月份供给侧和需求侧增速双双回升,经济运行循环逐步改善,推动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好转。

在疫情冲击逐步消退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正在加快复苏。例如,1至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去年12月则是负增长,呈现明显反弹。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和去年12月份相比同样实现止跌回升。一系列数据均表明,随着新冠疫情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稳增长系列政策落地见效,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步加快释放。

记者: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2.6%,较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创下130个月以来的新高。如何解读这项数据?

张立群:作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PMI主要反映当前经济景气程度的动态变化。

PMI是月度调查数据,指标反映的是本月比上月变化的情况。今年1月份制造业PMI和去年12月相比,从47%上升到50.1%,达到荣枯线之上,实现较大幅度的回升。在此基础上,2月份制造业PMI继续回升至52.6%。连续3个月的PMI数据连成一条上扬曲线,更加直观反映出各行各业的发展潜力加快释放的动态趋势,我国经济回暖的步伐越来越快。

记者:国民经济运行企稳回升,除了数据的直观体现外,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切身体会?

张立群:这方面的确感触很深,最明显的体会就是生活中的烟火气回来了。今年以来特别是春节假期,不论是商场、餐饮还是景区、娱乐场所,都能看到,商场里客流量增加,餐馆座无虚席,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搜索量直线上升。

同时,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来看,超半数省区市将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5.5%以上。开年以来,各地密集出台多项提振经济的政策措施,抢抓时间机遇,增强发展信心。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区各部门同向发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已经初见成效,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供需发力

国内大循环加速畅通

记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提到了“经济循环逐步改善”这一亮点。这主要指的是国内还是国际循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立群:我认为,“经济循环逐步改善”主要是指国内大循环,也就是说国内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正在逐步改善。

1至2月份,我国需求侧指标明显好转,其中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内需对经济增长、对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强。

从供给侧来看,在需求拉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及稳经济政策落地等多重利好因素支持下,工业和服务业双双回升。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国内大循环渐趋运转流畅,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全年重点工作首位。您认为,扩大内需的工作重点在哪里?

张立群:我认为,扩大内需的关键在投资。投资的全面回升,将促进企业生产全面活跃,带动就业、居民收入显著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

今年1至2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1.2%,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7.8%。

下一步,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活跃,需进一步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在企业面临市场需求收缩的压力下,应通过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企业订单增加,带动企业生产恢复。

积极稳妥

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年度目标。结合1至2月份经济运行情况,我们如何看待今年的增速目标?

张立群:我认为,这个增速目标既积极又稳妥。

积极之处在于,今年的预期目标比去年3%的实际增速有明显提高,这表明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能力仍然充满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也不会改变,我国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内需的巨大增长潜力仍然存在。随着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这些发展有利条件必然会得到充分释放,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发展预期目标。

稳妥之处在于,这个目标增速仍留有一定余地。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坚持底线思维,有利于我们更稳妥可靠地落实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更加从容地应对潜在风险挑战。

记者: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接下来,我们应当如何做好稳增长工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局起步打下坚实基础?

张立群:做好今年经济工作,首先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政策落地落实,既胸怀全局又脚踏实地,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上狠下功夫。

其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思想和行动力量。

最后,应坚定信心。过去3年,面临疫情等多方面超预期因素冲击,我们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当前,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城乡烟火气彰显澎湃活力,我们更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巨大增长潜能充满信心,对中国经济在历经各种困难冲击后全面恢复中高速增长的能力充满信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