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家家门巷尽成春


■邵天江

千家万户所忧所盼,人民领袖念之行之。

一直以来,习主席到地方考察调研,常会推开一扇扇百姓家门,走进一户户普通农舍,问生产生活、察民情民意、讲惠民政策,摸一摸床上的被子暖不暖,尝一尝缸里的水甜不甜,看一看锅里的饭菜好不好。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沟,走过谷深水远,走过崎岖嵯峨,多少风雨兼程的奔波,多少嘘寒问暖的关切,一次次拉近了人民与领袖、小家与大国的距离,产生了温暖时代的民心回响。

一片丹心映江山。《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看望慰问过的70多个家庭和村居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32个采访对象,回忆温暖往事,述说幸福变迁,展望美好愿景,生动记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深入刻画了“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感人场景,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担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4月9日,习主席来到海南省三亚市博后村,在玫瑰产业园的田间和黎族老乡话家常时,留下这句温暖而坚定的话语。短短10个字,既通俗易懂又铿锵有力,说到了老乡们的心坎儿里,道出了习主席至深、至浓、至热的人民情怀。

习主席的“金句子”,老乡们的“好日子”。当年大着胆子给习主席递黎族斗笠的村民李玉梅激动地说:“时间过去快10年了,我们的村子和我的家庭都发生了很多很多的变化,博后村变成了亚龙湾旁边一颗小小的明珠,盼望着您能再来看看。”从艰难度日到小康富足,从贫困黎村到富美乡村,博后村的沧桑巨变和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是对习主席关怀嘱托的最好回应,更是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最生动诠释。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习主席这些耳熟能详的“金句”,许多都是从百姓屋檐下,在万家灯火时,传遍了大江南北,点亮了千家万户。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在太行山东麓的炕头上发出;精准扶贫的崭新思路,在武陵山腹地的农家院里诞生……这些滚烫的话语,像晨钟一样唤醒了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像春风一样吹绿了大江南北的农家院,从此山欢水笑、处处欢歌。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有人言:“几千年来,中华帝国一直是一只巨大的空荡荡的胃。”如今,一条条乡村公路,一排排搬迁新房,一座座种植大棚,一间间明亮课堂,演绎着千山万水的巨变,诉说着人山人海的幸福。山河锦绣,人民幸福是最温暖的底色。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唐宗秀一家,“小院的花香,从山里飘向山外”;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洪家勇一家,“我们家的日子过得比风景画还要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王治强一家,“政策好,我们笑得越来越开心”……告别贫困的中华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拥抱幸福的14亿多中国人民定格为一张张笑靥如花的“全家福”。

“初心与民心碰撞的叮当声,比美妙音乐还动听。”甩掉贫困帽子的父老乡亲们,纷纷给习主席捎来了喜讯,发出了邀请。“如果总书记再来,我们要献上自己种植的鲜花,讲一讲我们的好日子”“从靠天吃饭的西海固,到富庶美丽的全国特色小镇——闽宁镇,移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的大湾村,风景好、环境美、老百姓生活幸福,俺们心里天天都乐滋滋的”……这是最动人的春消息,这是最动听的春光曲,这是“每家的日子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真情流露,这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感恩总书记,感恩共产党”的深情表白,这是“一心一意跟党走,坚信明天更美好”的坚定信念。

民心,是一片公正的大地。共产党同人民,永远是“骨与肉”的血脉相依,是“舟与水”的慎终如始,是“鱼与水”的不离不弃。生死与共、并肩奋斗,何惧风雨?众志成城、和衷共济,何事不成?永葆为民本色、满怀为民真情,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济群众之所困,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作者单位:漯河军分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