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英雄丰碑 精神图腾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品读


■李冀洁

《胜利渡长江》
《支援前线》
《欢迎解放军》

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52年8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前后历时近6年。落成之后,它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人民英雄纪念碑造型挺拔宏伟,镶嵌着8幅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的巨大汉白玉浮雕,生动地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

将革命斗争中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表现在浮雕上,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充分运用写实性和叙事性的艺术语言,体现讲人民历史、给人民看的创作目标。浮雕刻画细致,人物形象鲜明,构图具有变化,主题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集合了当时中国美术界最优秀的一批艺术人才,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中国现代雕塑史和美术史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美术工程,在艺术性与思想性上获得了高度统一,堪称新中国美术的开篇大作。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北面碑心石下方有一组三联浮雕,分别为《胜利渡长江》以及《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两面装饰浮雕,这3块浮雕是由雕塑家刘开渠创作的,堪称其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刘开渠192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28年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33年受蔡元培、林风眠之邀担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雕塑系主任。此后,他历任杭州艺专校长、中国美术馆馆长等职。和负责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中其他各历史时期的雕塑家不同,刘开渠在完成这3块浮雕的创作工作外,还担任了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和美术组组长等职务,协调、组织、主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工程。

三联浮雕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是《胜利渡长江》。这件作品是所有浮雕中最大的一幅,位于纪念碑碑心石正下方,高2米,宽6.4米。这幅浮雕集中表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乘船胜利抵达长江南岸,向南京城发起冲锋的场面。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次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反动派视长江为不可逾越的天堑,想利用长江为屏障作最后的挣扎。4月20日夜至21日,渡江战役正式发起,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被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顷刻瓦解。

浮雕最左侧可见一座古代城门,这是南京紧邻长江的挹江门。奋勇渡江的解放军战士抢先登岸,踏过反动派的旗子奔向这座城门。解放南京胜利在望!司号兵吹响了前进的冲锋号,指挥员踏上岸的同时一边高呼“冲啊!”一边高举右手向空中射出信号弹,暗示前方部队已经成功登岸,后方要快速前进。船上的战士们随着军号声纷纷跳上岸,向反动派发起猛烈冲锋。最右侧的男女船工目光坚定,在枪林弹雨中沉着地掌舵撑船,展现出军民一心、协力作战的感人场面。后方的战船千帆怒张,正在向江边靠近。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胜利渡长江》采用了波浪式的构图来组织人物,浮雕左侧已经登岸的战士群体整体起位较高,中部船上的战士较低,位于画面左前方的指挥员和号手是整支队伍的中心,处于人群中的最顶点。他们转身回首的动势与最右侧两名摇橹掌舵的船工和正在前进的战士形成了呼应关系。所有人物的组织在总体上具有如浪涛汹涌的韵律感,自右向左逐渐由静到动,极富动感。他们在前方红旗的指引下形成了一股锐不可当的洪流,以破竹之势胜利渡过长江天险。刘开渠对这件浮雕的刻画节奏掌握到位,人物关系组织流畅舒展,形象饱满,人物昂扬奋进的情绪溢于言表。红旗虽处于浮雕最左侧,却是画面的视觉焦点。它是胜利的象征,代表了前进的方向。作为背景的桅杆帆篷以纵横交错的形式构成了几个大的块面,帆篷和红旗制造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直立的桅杆则为紧张动感的浮雕画面增强了稳定效果,显示出胜利之势不可阻挡。此外,刘开渠对帆篷上那一个个被炮弹击中的破洞表现得十分真实,不仅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也体现出作者对细节刻画的重视。

居《胜利渡长江》两侧的《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不仅在体量上明显偏小,在画面氛围上也与前者紧张的冲锋状态不同,整体趋于平缓、质朴,从而使3件作品构成了一个叙事整体。《支援前线》表现了渡江前夕,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积极热烈场面:工人拿着担架,农民运送粮食,妇女运送军鞋。在解放战争中广大民众以无比巨大的热情,通过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空前的支援,可以说渡江战役的胜利也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欢迎解放军》表现的是各界群众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入城、慰劳解放军的情景。儿童的娇憨、老人的慈祥、妇女的朴素在浮雕中得到了充分表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饱满的情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刘开渠和其他几位纪念碑浮雕的创作者是我国早期留学海外的艺术家代表。这批掌握了西方纯正雕塑语言的艺术家在以具象写实的手法准确实现人物造型的同时,又秉持民族立场和中国风格,吸收了中国古代雕塑传统精华,在纪念碑浮雕的创作中开拓出融汇中西的独特风貌,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体设计达到了高度和谐。虽为浮雕,却具有极强的立体感,人物呼之欲出,静止的浮雕画面透溢着颇具动感的场景和鲜明的人物性格,触动人心。

这是一组跨越历史时空仍然深入人心的巨作。它们的存在远远超出了艺术的层面。它们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体现的民族气派和时代特色,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是我们珍贵的艺术财富,时刻唤醒着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