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汉白玉砌成的风帆,托举着镰刀锤头,挺立在于都河的碧波上。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长征前夕,苏区妇女曾在很短时间内赶制了20万双草鞋送给红军将士,不让子弟兵赤脚上战场。
新长征,再出发。这片红土地吹响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从简陋的手编草鞋到缝纫机、再到现代化智能工厂,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正大步向前,朝着打造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的目标进发。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老区人民过得好不好,一直是习主席心中的深深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福建省扎实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在全国12片重点革命老区发展中位于前列,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发挥了带头作用,绘就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画卷。
2022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赣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推动示范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积极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
一年间,赣州、闽西革命老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唱响怎样的“春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静静聆听。
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油茶树成为“致富树”
一颗颗油茶鲜果,依次“闯”过智能机器的颜色、形状等筛选关口。等候在流水线旁的工人熟练打包、装箱,运往全国各地。
这是江西省赣州市一家油茶生产企业精深加工车间的一景。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传统手工需要7天的生产流程,智能生产线24小时就能完成。
得益于光照充足、土壤富硒等自然条件,赣州是油茶生长的黄金带、全国油茶的主产区。革命战争年代,当地群众用珍贵的油茶从白区换回食盐、药品等物资,送给子弟兵。如今的油茶树,已成为赣州农民增收的“致富树”。
“我现在种植油茶树60多亩,每年有20多万元的纯收入。”赣州市上犹县社溪镇龙田村村民方传春说,“2016年初我从广东回到家乡种植油茶,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不仅方便照顾家人,还能和父老乡亲们一起创业。”
近年来,赣州引进培育10余家油茶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研发生产茶皂素、肥皂、洗发水等精深加工产品。同时大力推进品牌建设,“赣南茶油”连续5年荣登“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
“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两份《方案》均对乡村振兴作出相关部署。以产业振兴为龙头,赣州、闽西两地纷纷因地制宜引导资源下沉,不断释放乡村振兴发展潜能。越来越多的老区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都市。
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捷文村,漫山遍野的灵芝撑起村民的“致富伞”。地处闽西革命老区的武平县,森林覆盖率达79.7%,林业始终是当地最重要的发展资源。近年来,这个“全国林改第一县”瞄准特色林下经济,蹚出一条“靠山富山”的“兴林富民”之路。
捷文村“两委”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一菌、两花、三药、四色”产业作为村里的林下特色产业。“我们将继续发扬‘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林改首创精神,做好林下经济和特色种养,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村党支部书记李财林说。
量质齐升做强实体经济
“制造”蝶变“智造”
自动导引运输车输送原材料,100多条机械臂精准抓取、灵活转向……在赣州市南康区某家具制造生产车间,没有想象中锯声阵阵、木屑满天飞的景象。经过多年发展,南康区推进家具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造”转型,成为我国最大的实木家具制造基地。
时间回溯到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南康家具产业基地建设。同时,当地创造性推进赣州国际陆港的建设运营,极大提升企业贸易便利化水平,让内陆赣州进一步成为开放的前沿。
如今,“家居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已成为赣州市一块“金字招牌”,当地不断推动数字产业化,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人工智能等产业。2022年初,“江西省赣州市南康智能家居产业集群”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
“老区不老,风华正茂。”龙岩市区树起的巨幅标语,总结了这片红土地旧貌换新颜的发展新气象。在龙岩市上杭县蛟洋工业园区,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活力不断涌现。
地处闽西革命老区的上杭县,原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县。20世纪90年代紫金山金铜矿的开发,成为当地踏上发展高速路的转折点。
“摆脱资源依赖,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才是根本出路。”上杭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前瞻布局以锂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开辟创新发展新赛道,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近两年,上杭县又开始布局储能产业,谋求抢占发展制高点。
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据了解,下一步上杭县将加快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以创新资源集聚推动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上杭经济新引擎。
绿色转型绘就发展底色
种树人变身卖“碳”翁
曾经的武夷山下,是毛泽东诗词中的“路隘林深苔滑”。如今的革命老区,绿色群山成为“路宽林茂粮丰”的幸福靠山,“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在赣州市会昌县连丰村,过去满是泥泞和破烂砖头的废旧砖厂,摇身变为山青水美的风景画,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巨大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刘兴泽看在眼里、喜上眉梢:“路修好了,景也美了,连空气都甜了。”
会昌县地处武夷山和南岭两条超级山脉余脉之上,矿产储量可观,废弃矿场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2021年3月起,会昌县印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采用“政府主导、国企建设、综合治理、收益共享”的模式,在一体化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废弃矿点的特殊性,实施“一矿一策”。
废弃矿山重披绿装,生态效益逐步显现。绿色,成为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我们村一棵树没砍,村民每人都能拿到一笔分红。”福建省三明市常口村党支部书记邓万富高兴地说,保护好生态环境,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也能变成真金白银。
2021年5月18日,在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上,常口村领取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从此走上“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的特色发展之路。
林业碳票是林地林木的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每片林子的固碳氧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常口村这张碳票共涉及全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折算碳减排量12723吨。“空气”卖出后,每名村民都能领取分红150元,实现“碳票”变“钞票”。
“支持示范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方案》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列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常口村继续带头走在前列,如火如荼推进福建全省首个净零碳排放乡村项目建设。种树人变身卖“碳”翁,碳票成了大型会议、赛事实现碳中和的新方式。
“多种杉和松,子孙不会穷。”72字的村规民约不仅刻在常口村的石碑上,还深深镌刻在每一名村民的心中:“饮水思源,牢记嘱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永续利用、惠泽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