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常把忧患当药石


■安程浩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无论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还是一个人,要想振奋精神、保持不败,须常怀忧患。

“我作戒诗,思者无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敌戒》一文,极富哲理性。文章深刻阐述了“敌存灭祸,敌去召过”的道理,指出“敌去而舞,废备自盈”,将会招来更大的危险,提醒人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敌戒》文章虽短,影响却很深远。柳宗元在文中写道:“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这三个历史故事中,“孟孙恶臧”最能发人深省。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孟孙平时憎恶臧孙,孟孙死时,臧孙却很忧伤,说:“孟孙憎恨我好比治病的药石,孟孙死了,我灭亡的日子也就没有几天了。”不久,臧孙果然被赶出了鲁国。正是因为孟孙的存在,才让臧孙心怀危机、保持警惕、减少犯错。这些故事提醒我们,“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忧患意识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

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自古以来,贤能之士皆把忧患当作药石,为的是清醒以对,化危为机。《孟子》中讲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为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使人沉醉其中走向颓废乃至灭亡。正所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规律性。视忧患为药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让人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从而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古人讲:“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那是因为顺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丢掉忧患。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其《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深刻表达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法则。后唐庄宗李存勖,“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李存勖心怀忧患之时,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然而,其成功之后,贪图享乐,宠幸伶官,造成众叛亲离,祸敌相继,“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欧阳修的文章警示后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一旦丧失忧患意识,就可能面临覆亡的命运。

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结论报告,在讲“准备吃亏”时一口气列了17条困难。一代代共产党人之所以始终保持高昂意志、奋发状态,不断迎挑战、战风险,化危机、开新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忧患当作药石。可以说,勇于从挫折中奋起,善于在忧患中奋进,已经成为我们党最为重要的政治品质之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警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现实是一种挑战,呼唤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断把新时代强国强军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94201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