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打通课堂通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


■蔡宏伟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紧紧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面向未来战争,军队院校要始终坚持为战抓教理念,把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军事人才作为第一要务,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切实打通课堂通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

把握实战牵引规律,树立“以战领教”理念

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是军队院校的根本职责所在。打通课堂通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要弄清楚打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精准对接未来战场需求侧,用实战引领教学,用战场牵引课堂。

紧盯作战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遵照“作战使命任务—多样作战能力—院校教学训练”的链路,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按照作战任务设置教学课程,按照能力生成设计教学步骤,按照实战要求确立教学标准,突出培养学员基于体系的作战意识、融入联合的知识结构、面向未来的科技素养,确保毕业学员到岗即胜任。

紧盯战争之变区分教学重点。从全军重大军事演训活动以及近期局部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探析现代军事人才能力需求的规律,科学制订各类人才培养的教学重点,将适应未来战争的教学内容突出出来,切实把战场急需、部队所盼的内容讲好教透。

紧盯作战效果创新教学方式。强化战教耦合,将院校课堂打造成特殊训练场。结合各班次实际,对标“平台、系统、体系”训练要求,改造升级教学方式。加大想定作业、现地教学、指挥对抗、综合演练、仿真试验等课程比重,强化实兵实装实弹实操作业,使教学更加贴合部队任务实际,着力提升课堂教学向实战能力的实际转化率。

把握战教耦合规律,创设“谋战务教”内容

教学内容支撑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通课堂通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必须聚焦作战训练和岗位能力需求,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创新。

聚焦使命任务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按照为战育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就必须用战斗力标准全面审视课程内容,对不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内容及时更新,对军地通用的内容进行迭代升级,对需要填补空白的课程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真正使教学内容适时适应使命任务需要。

聚焦制胜机理充实教学内容。紧盯专业领域使命任务,聚焦未来战争制胜机理,优化教学内容,把作战指挥教学的重心进一步突出出来,把学知识、学文化与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紧密结合起来,把部队作战条令、训练大纲与院校教学大纲、培养方案统一起来,有效解决“两个不够”“五个不会”等问题,使课堂与部队对接、考场与战场对接。

聚焦强敌对手拓展教学内容。面对现实与潜在威胁,如果没有深入研究对手,就难以把握对手之变,未来作战也就难有胜算。要清醒地看到风险挑战,清醒地看到现实差距,按照瞄准前沿、聚焦实战、贴近部队的思路,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将未来作战新理论、武器装备新技术、作战训练新方法等成果编入教材进入课堂,始终保持教学内容常态“保鲜”。

把握战教一致规律,拓展“为战抓教”方式

军队院校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效。打通课堂通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是要做到组训模式与部队作战训练方式对接,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切实做到“战争怎么打、课堂就怎么教”。

加强实战问题研究。保持敏锐的军事嗅觉,紧盯全球热点,追踪局部战争实践,创造条件及时跟踪世界军事行动主要战场、关键行动,归纳总结其中的经验启示,为部队备战打仗提供新思路,不断探寻打赢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对军事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校准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向和模式。

加强作战实验论证。发挥院校人才智力集聚优势,建好用足作战实验平台和模拟训练条件,支撑作战概念开发、作战行动论证、作战效能评估、作战需求研究等前瞻性验证和设计,通过作战实验模拟推演敌我对抗,验证战法、创新战法,推动军事理论创新,为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加强实战教学探索。创新训战一致的实践教学模式,从改革课堂组训模式入手,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着眼岗位任职需求,全面加强与部队联合组训力度;紧盯学员第一任职岗位,强化岗位预实践,探索带战术背景、教学想定的融合式实践性教学训练模式,全面提升训练场还原度,确保学员通过全系统、全要素、全流程的深研精练,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学会灵活运用,强化课堂直通战场的实践教学。

把握教兵练战规律,打造“晓战善教”师资

军校教员是军队院校办学育人的支柱,让每个教员知晓打仗、深谙教法是推进课堂通向战场的重要保证。打通课堂通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把打造知战善教的教员队伍、形成一批晓战名师作为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

坚持知战为先。树立“名师必晓于实战”的理念,将通晓作战理论、熟知作战样式、掌握作战需求、了解前沿技术作为教员队伍基本素质要求,引导教员掌握院校教学向部队战斗力生成转化的内在规律,努力成为善于拨开“战争迷雾”、熟悉现代战争特点、了解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的打仗型名师。

坚持研战为要。深入分析战争形态演变带来的人才需求之变,调整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向部队战备训练聚焦,引导教学团队、教员选择和标定为战学科和研战方向;加强科研联合攻关,聚焦学科专业探索新方向,围绕部队训练立项新课题,更加注重兵种作战、无人作战等创新团队建设,着力提高对部队训练贡献率。

坚持教战为本。努力为教员创设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渠道和机会,通过参与部队作战演训和技术服务,领受作战条令编修、战场环境建设等任务,促进专业理论与军事实践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模式创新能力,聚力破解技战融合问题,持续推进技术战术相融合、战术指挥一体化的教学训练模式,将院校教学有机嵌入演训活动,打造“一线教室”“战场课堂”。

把握条件驱动规律,强化“研战促教”支撑

教学条件建设关系到实战化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支撑条件上不去,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打折扣。打通课堂通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要着力强化教学条件建设,创设紧贴实战的环境氛围,进而锻造全面过硬的军事人才队伍。

改进课堂教学条件。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升级运用,完善智能化作战教学条件,推动虚拟仿真技术广泛进入课堂教学,突出智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机衔接,加快构建信息资源实时共享、教学训练动态感知、管理服务高效快捷的软硬件平台体系,推动教学训练革新。

完善模拟训练条件。紧盯战场需求和部队装备建设发展方向,加大实战化训练环境条件建设投入,加强教学训练的信息化条件建设,突出战役战术模拟需求,坚持研制开发、整合改造、动态发展结合,建设功能齐全、具有专业特色实战化要求的模拟化训练系统,打造贴近战场、贴近部队的演训环境和软件设施,提高教学训练环境的科技含量。

升级实兵演练条件。按照“仗怎么打,演练条件就怎么设”的要求,突出实战化要求,将地形条件、信息要素、战术素养、战备基础等纳入教学环境的构建范围内,按实战要求练指挥、练协同、练技能、练保障方法,实现“让学员走进战场,在教与学中学会打仗”的教学环境创设目标。

(作者单位: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