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春天,到喀喇昆仑来看雪


■本报特约记者 李 康 通讯员 杨 鑫 卢 静

雪后看雪。

编者按

西北向西,喀喇昆仑。这里四季寒冷,雪是岁月的常客。雪落的时候,风也吹得紧,一夜过后,高原一片苍茫。

眼下正是万物萌动的早春时节,阳光暖和了起来,远处的雪峰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银光,尽管风中还夹带着雪粒,但顽强的种子已然准备破土而出。

变化,也从这一刻开始。当雪山的向阳面汇聚更多的阳光,冰川便开始融化;当山风裹挟着暖意轻抚面庞,驻守高原的战士便开始期盼着更长的白天,更充足的氧气。

雪,是喀喇昆仑的灵动表情,象征着澄澈坚毅的品格。无论四季更迭,驻守高原的军人与一场场风雪不期而遇。他们说,守望高原,我们和雪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初上高原,大学生士兵唐铎跟随着连队参与某项修筑任务。每次和母亲通电话,帐篷外面总在下雪。唐铎说,真想带一捧雪回家,给母亲看看他的“高原伙伴”。

在军嫂胡蕾看来,雪是浪漫的代名词。每每她的丈夫、副连长姚晨打来视频电话,手机中就会出现纷纷雪舞的景象。“你那里怎么天天下雪?”“下雪多浪漫啊,它们也知道我在和你、和女儿打电话呢。”远隔千里,在这对夫妻心中,雪是他们彼此守护、守望团圆的见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喀喇昆仑高原,感受驻守这里的官兵对雪的丝丝感念、缕缕情愫。

醒 悟

每次向家人报告喜讯,总是在下雪天

奔赴高原驻训,出发前,新疆军区某团一位老兵提醒大家,山上冷,风一吹就下雪。

初上高原,大学生士兵唐铎迎来了长达一周的风雪。起初,他还觉得雪景美轮美奂;后来他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对高原的“不美好”还未来得及体验。

高原反应排山倒海般地袭来,唐铎病倒了。

“这个季节是高原氧气含量最低的时节。”班长的关心,让他心里暖融融的。看着战友们训练、生活,无异于在平原上的状态,再看看“不争气”的自己此刻只能躺在床上,对眼前这纷纷扬扬的雪景,他全然没了欣赏的兴致。

头痛气短,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双腿像灌了铅……高原给这个年轻战士的见面礼,如此直接、热烈和真切。

即便如此,他仍然看到了高原的可爱之处。

一个月后,连队开始适应性训练,唐铎初次随队执行任务。那天抵达目的地,一下车,他就被眼前的风景吸引:雪山晶莹澄澈;荒野上的土拨鼠筑窝安家,一副安详闲适的神态;鹰隼在头顶盘旋,俯视着广袤的雪原……一级上士张亚告诉他,此刻的美好,此地的祥和,和我们的守护密不可分。第一次,他感受到作为军人的自豪。

家在广东的唐铎,是家中独子。在父母的鼓励下,唐铎在大二那年参军入伍,立志成为军营里的“真正男子汉”。但是,他没想到自己会被分配到边疆部队,更没想到会到海拔如此之高的地方驻训。初登高原的日子,唐铎一度迷茫于自己当初的选择。

又一个雪天,唐铎拿起电话打给母亲,听着母亲细心地叮嘱,心里的委屈如鲠在喉。挂上电话,他一个人躲在帐篷里抹眼泪,午饭也没吃两口。

这一切,都被班长张亚看在了眼里。

张亚很喜欢唐铎这个爱笑的大学生士兵。他的到来,就像一抹阳光照进了高原。作为班长,他觉得有责任把唐铎的思想工作做通:“让他留下来,继续做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也让他接受风雪的历练。”

这天,似乎不经意间,张亚给唐铎讲起了自己的新兵经历。那时候,驻训地的生活条件、保障水平和现在没法比,但每个人胸中都涌动热血。驻训第一天,他们就接到了在高原险要地段架桥的任务,官兵们纷纷在请战书上签名。面对硬骨头,身为工程兵的他们,无一人退缩无一人叫苦,以最短时间完成任务,让“天堑变通途”。

一样都是青春年纪,谁不想拼出一番天地。“无畏的决心,顽强的毅力,在高原就是最强的战斗力。”张亚这样鼓励唐铎,如今时代不同了,作为年轻一代,上了高原就要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那一夜,唐铎做了一个梦。

梦里,他被困在一汪海水中挣扎,双手挥舞想要抓住什么,随时面对着要沉下去的危险。直到他突然领悟,身边没有人,也没有救生圈,他才开始调整心态,有规律地划水,保存体力,直到一艘船出现在天际。

“一个人若是自我放弃,那么再也没有谁可以救得了你!”醒来后,唐铎走出帐篷,看着一夜被雪覆盖的远山,他忽然“觉醒”了:在困难面前,不放弃自己才是真正的坚强。从今天起,不再抵触高原,不再畏惧风雪,像班长说的那样,勇敢扛起自己肩上的责任。

有了勇气,困难也就不再是困难。唐铎把专业书放在床边,没事就学,闲下来就练,有不懂的就请教班长,一座座理论知识与实操技术的“大山”,都被他“扛”了下来。

一年过去了,唐铎比以前更喜欢看雪。无数个日子,他都是在北风呼啸声中,在雪花簌簌掉落声中,挑灯夜读。

去年夏天,上级突击考核急造桥课目,他凭借过硬专业技术,独立完成任务,成为首位独立完成造桥任务的新兵。

那晚又下雪了。每次下雪时,仿佛都在提醒唐铎,给母亲打电话:“妈妈,我今天考核成绩又提高了……”向家人报告喜讯,总是在下雪天。那天,他对母亲说:“您已经见过我们这里3个季节的雪,等到春雪到来时,我再给您拍一张最美的照片。”

励 志

没有谁生而勇敢,只因选择而无畏

手指滑过手机屏幕,微信朋友圈里,女兵董倩华拍下的一张张雪景照片,每一张都有故事。

这个在云南玉溪长大的姑娘,入伍前很少见到雪。每次下雪,她都要站在雪里抬头仰望天空。

董倩华曾读过一篇网文说,世界上的雪花各不相同,每一片形态都不一样。“活出精彩,不留遗憾,我们就是那一片片多姿多彩的雪花。”这个新颖的观点,成了她在连队组织的主题演讲中的“金句”。

不娇气,能吃苦,这是22岁的下士董倩华,给战友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我也不是不娇气,是觉得时间紧迫。要提高个人本领技能,在高原驻训的几个月怎能不抓紧呢?”董倩华说。

立春过后,戈壁滩覆盖的“雪被”更厚了。身着雪地服,趴在冰冷的雪窝,她闪烁的眸子紧紧盯着远处的目标。碎雪被寒风吹进嘴里,她伸出舌尖“咂了咂”,一股清甜充斥口腔。

董倩华觉得很兴奋。不同于其他女兵狙击手,她觉得在雪里匍匐得越久,意志才越能得到磨砺——倘若现在能在雪里趴1个小时,当任务来临时,我们就可以在雪里趴得更久。

一次,董倩华看了一部战争题材电影,狙击手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让她由衷钦佩。以后每次户外训练,要是小姐妹有谁闹情绪,她就会让她看一看那部电影,以此激励战友攻克难关。

作为狙击手,女兵和男兵没什么两样,都要练就在各种环境下一击毙敌的本领。但是在高原雪地上练狙击,即使是男狙击手,面前也横亘着一个个难攻的“山头”。

跑一个来回,大脑就缺氧,视线模糊;趴在地上卧姿训练,双腿一会儿就冻得没了知觉;脱下手套,手指刚一触碰冰冷的枪身,就被紧黏在一起……调整呼吸、等待时机,每一次训练都要锲而不舍;目测角度,锁定目标、扣动扳机,每一个动作都要放松而精准。

“高原的雪是甜的。”这是董倩华在微信朋友圈的签名,也是她对自己的一个心理暗示:只有尝过雪中训练的苦,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甜。

班长告诉董倩华,还要提高射击精度和准度。

在班长帮助下,她开始练习用针头穿大米。刚开始,她的手被扎出了血,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一些动作渐渐成为“肌肉记忆”,手上的伤口也越来越少。

“不能只练,不总结规律。”去年开始,每打完一组弹,她都要仔细研究弹着点的分布情况,渐渐地,直中靶心的次数越来越多。

那天周末,朋友圈里好不热闹,董倩华的朋友圈迎来一众好友的“围观”。

“高原上迎来了第16场雪,雪花陪我练本领。我的手肘和膝盖,一共有26块淤青,最大的一块,直径有6厘米,‘六六大顺’,这是个好兆头哦。”

以雪励志,团里不少官兵都像董倩华一样。

新装备下连,去年最冷的时候,上士张明扬和战友一起受领了新装备列装的任务。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驾驶室里,呵气成冰,为了方便操作演示,张明扬脱掉手套,用双手调整仪器。

气温太低,他的手瞬间就黏在“铁疙瘩”上。张明扬把这件事告诉妻子,妻子心疼得“大呼小叫”,他开玩笑说:“特别冷的地方,伤口根本就不觉得疼。”

今年春节过后,张明扬跟连长反复请求,带队参加合成营演练。用上了新装备,他带领战友完成了桥梁修筑任务。

“没有谁生而勇敢,只因选择而无畏。”那天,张明扬给妻子发了3张照片——一张是装备形成战斗力考核结束后,他和战友的合影;一张是他的手受伤时,战友们帮他包扎时的情景;还有一张是他站在雪里,眺望远方的群山。

追 梦

对于一个勤勉的人来说,梦想并不遥远

冰天雪地,一辆新式轮式冲击桥车飞奔疾驰。车停稳,人员下车,展开架桥作业。几分钟后,一座冲击桥横跨山谷两侧。

这一幕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上等兵黄永吉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他的耳边,再次传来那天多兵种协同训练场上,装备合练发出的轰鸣声。

置身火热比武场,作为桥车驾驶员,黄永吉拼搏的样子,在镜头中一闪而过。看到自己的那一刻,他激动不已。

手指滑动屏幕,将画面放大、再缩小,3分钟的视频被他“回放”了六七遍——最后,黄永吉才把有自己镜头的画面截图,又把截图、视频链接一起发到了“家庭群聊”中。

“家人们,我上电视了!”一句话,激起千层浪。

手机那头的亲人们,纷纷为黄永吉点赞。黄永吉的父母,更是开心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那年3月,正在读大一的黄永吉,怀揣着“让父母为自己骄傲”的梦想,参军入伍。高原驻训,体形偏瘦的黄永吉很不适应,他逼着自己每顿都要多吃一碗饭;3公里跑,他背着全装还要顶着风跑;力量训练,他练到力竭才肯休息。

对于一个勤勉的人来说,梦想并不遥远。“班长,这次架桥我想自己试一试!”在高原训练,黄永吉总想突破极限。

这看似勇敢的要求,在班长、一级上士彭龙眼中却稍显鲁莽。即便如此,这位老兵仍然对黄永吉这位新战友给予高度肯定:“很聪明,自律,目标明确,也知道该怎么努力。”

懂得向目标奋斗的人,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上还有不少。

“当你穿越了风雪,就不再是从前那个自己。”新排长王晰元初上高原,感觉自己就像是“一条被扔上岸的鱼”——别说追逐目标了,他都没信心继续在这里待下去。

去年9月,王晰元从陆军工程大学毕业。但从课堂到一线阵地,隔着理论与实践的重重关山,如何能更精准地保障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曾是学校教授留给他的思考题。如今上了高原,这也成为他的必答题。

“迷失了目标,不如先跑起来。跑着跑着,新的梦想或许会清晰地出现在你面前。”翻开王晰元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不同海拔、天候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等数据。被问及搜集这些数据的原因,王晰元兴奋地说:“一手的数据,才能得出最有效的结论。”

一年多的时间里,王晰元随队执行了10余次伴随路修筑任务。如今,他已经能熟练指挥操作挖掘机、冲击桥等工程作业车,完成道路保障任务。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梦想不分远近,再远的梦想也要勇敢地迈出最近的那一步——这就是我的成长动态。”

夜里,寒风呼啸,大雪袭来。

翌日,官兵们响亮的口号声叫醒了冬日的清晨。雪原莽莽,一轮金色朝阳从雪山之巅一跃而起,耀眼的光洒向大地,给出操的官兵们也镀上了一层黄灿灿的金光。

图①:大学生士兵唐铎和他种的花;图②:战士柯青松(中)为战友拍照;图③:姚晨和家人视频连线;图④:黄永吉(中)和战友一起看自己参加比武的视频。奥 翔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