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一天,第75集团军某旅一场不打招呼、不设预案的战备应急演练突然展开。合成四营作战值班室收到号令后,迅速收拢人员,启动车辆装备,请领战备物资……
在此过程中,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正式下达出动命令前,该营指挥员李新博反复确认车辆驾驶员、装备抢修技师等关键岗位人员是否防护到位。
“战斗中,这些岗位的作用不可等量齐观。作为指挥员,在决策指挥时必须给予重点关注。”李新博深有感触地说。
几个月前的一次红蓝对抗演练,他们就是在这方面吃了苦头。当时,该营在上级编成内担负前沿主攻任务,不仅得到了防空、炮兵等支援配属,还有特战、防化等作战力量的加强,全营官兵士气高昂。演练开始后,李新博命令部队全线出击,星夜赶往集结地域。
但在机动途中,蓝军派出小分队一路围追堵截,在红方必经之地设卡袭扰,而且专挑关键节点下手。红方措手不及、匆忙应对,部队行动出现迟滞,影响了后续战斗。
复盘检讨会上,该旅领导结合四营的经历,引导各级指挥员从全局角度查摆不足。他们梳理发现,以往制订的个别作战预案,过于讲究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对重点部位、重要人员重视不够,使其很容易遭到敌人针对性攻击。
“战斗力链条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很重要,但‘关键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让其经得起实战检验。”讨论中,李新博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刻反思,引起了强烈共鸣。会后,该旅组织人员对战备行动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按照重要程度将各个环节分类排序,调整优化力量配置;着眼实现反应快速、防护有力,进一步规范战备等级转换、紧急出动等行动细则,并举一反三、趁热打铁,强化一线指挥员的体系制胜、精兵制胜意识,提高指挥谋划能力,优化不同状态下人员和装备配套率、储备率、出动率等指标数据,加强情报侦察、通信网链、抢修爆破等专业人才储备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现在每次参加对抗性演训,我都会格外关注这些‘关键节点’,通盘考虑之后才下战斗决心。”李新博向记者介绍说,前不久,上级突击抽查该营战备演练情况,考虑到部分技术骨干休假不在位的情况,他对各战斗模块重新进行优化编组,人装虽有精减,但因为重要岗位都有骨干压阵,任务完成得仍然很顺利。
记者感言
指挥员眼里的“山头”与“碉堡”
■陈典宏
在如今的陆军部队,合成营是基本作战单元,具有很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在其编成内,尽管一些专业岗位占比很小,却因其作用重要往往能在实战中影响甚至左右全局。将这些“关键节点”使用好、防护好,才能更好地把合成营的编制优势、结构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
这就要求一线指挥员在强化体系作战思维的同时,将精兵制胜的理念突出出来,无论指挥筹划,还是练兵备战,都必须重点关注战斗力链条上的关键节点和薄弱部位,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同攻占一处高地,一名优秀指挥员的眼里不光有远处的“山头”,更要有敌人的“碉堡”。
然而实践中,个别指挥员在组织训练时,没有处理好这种全局与重点的关系,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岗位简单等同于人头,不能把“全程练”与“重点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战斗力建设中过度强调军事资源配置的“一线平推”,而忽视了其精准投向,使“关键节点”的训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第75集团军某旅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思想倾向必须在备战打仗中及时加以克服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