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方向,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现代化的辩证逻辑,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我们要深刻领悟其内涵意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科学统筹各方资源,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最终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历史雄辩地证明,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也没有走一些发展中国家靠牺牲本国利益换取自身发展的歧路,更没有走“全盘西化、照搬照抄西方模式”的死路;既没有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没有成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没有成为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我们用几十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模式有两种: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虽是人类现代化的第一种形态,但终因其内在矛盾的无法克服以及经济危机的不可根除而不可持续,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实质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形态和“具体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发展的个性特点和特殊规律。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摒除资本主义现代化那种遵循资本逻辑、“以物为本”和脱离群众的导向,真正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导向;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那种“物质主义膨胀而精神生活贫瘠”“少数人富裕而大多数人贫穷”“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同步增长”等两极分化的窘况,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消除资本主义现代化那种将人与自然相对立,靠牺牲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为代价换取现代化发展的错误逻辑,实现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规避资本主义现代化那种以战争、殖民和掠夺等手段,以“零和博弈” “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着力推动世界的公平正义和持久和平,维护各国的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场原则、发展要求、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向,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实践要求和行动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道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孕育于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且未经历工业化完整发展阶段的东方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赶超世界先进、实现现代化的特殊性要求,其本身也是人类现代化的一种具体形式,从来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固步自封和自我定义的产物,而是贯通着人类追求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共性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既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及其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发展规律,又通过改革开放在比较中吸收和借鉴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走向现代化的合理经验、先进文明和科学认识。只有从人类现代化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统一的视角出发,将立足中国发展与具备世界眼光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与胸怀天下相统一,才能全面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要求。我们既不能只强调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而忽略普遍性,脱离世界现代化整体潮流与体系,搞自我封闭、自我定义,又不能忽略自身特殊性,脱离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盲目照抄照搬别国现代化经验与模式。这两种思路都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应置身于世界现代化潮流和体系之中,用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衡量自己、认清自己,找准自身位置,看清发展差距,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又应在主动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吸收国外现代化发展有益经验和先进文明的基础上,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独立自主探索符合我国现代化独特发展要求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