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找准教育的“频率”


■文/于  磊  图/周  洁

物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振动的音叉,靠近水面时就会激起层层涟漪;子弹打不穿、锤子锤不破的防弹玻璃,只要找准与之相一致的音叉频率,玻璃就会瞬间裂成碎片。这种现象被称为“音叉效应”,意指有的事物发生变化不在于对它作用力的大小,而在于能否把准脉搏,以期同频共振,用小变动带来大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人做工作的,应该有直达人心、引发共鸣之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些不接地气、联系实际不够的现象。有的空谈大道理,课虽然上完了,官兵的疑惑却没有减少;有的形式上的“附加值”过多,原本的教育内容反倒成了“次要”;有的缺少说服力和针对性……诸如此类,就好比找错了教育的“频率”,难有感召力、穿透力,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成效不佳。

习主席曾用“没有找准穴位,打鼓没有打到点子上”来形容思想政治教育“说不到官兵心坎里,激不起思想共鸣”的问题,强调指出“要取得实效,就要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把准官兵思想脉搏,找准同频共振的教育“频率”,是解决思想困惑、增强教育实效的“助推器”。

找准教育的“频率”,关键在于一个准字。教育工作倘若忽视官兵的实际需求,就难以找到拨千斤的那个“四两”。领导和机关干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要放下架子、深入基层、走进官兵,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在“五同”中跟进掌握官兵思想动态,摸准弄清官兵所想所盼、所忧所需、所惑所疑。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官兵的思想基础和认知差别,防止“一刀切”、切忌“一般粗”,区分对象,区分层次,把握教育的难点、重点和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此,教育方能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找准教育的“频率”,产生共鸣,前提在于发声。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怎样发出声音至关重要。习主席深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坚持讲真理,是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也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真理性,就是坚持讲好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官兵掌握了真理,就掌握了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感悟真理伟力、受到灵魂洗礼、获得思想升华。

教育的“频率”找得准不准,“音叉效应”发挥得好不好,领导干部和教育者的自身形象是关键。战争年代,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效明显,就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和教育者能够做到信仰坚定、恪守节操、风清气正,从而赢得了官兵的尊重和信服。因此,教育者必须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台上台下一个样,既要说得响亮,更要做得漂亮;既要口中无杂音、心中无疑惑,更要在实践中做得坚定坚决。这样行得端、坐得正,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就能掌握好、运用好教育的“音叉效应”,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96886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