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某火车货运站。突如其来的哨音打破了黑夜的宁静。登上车厢,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某中队一级上士胡福才被声音包围:打扫车厢的唰唰声,对讲机传来指导员徐磊的指挥声,关车厢门的“咣当”声……
这些声音,胡福才和战友们再熟悉不过。他们,是即将负责押运这批货物的押运兵。站在火车车厢旁边,他们像一台台架在火车上的摄像机,习惯性地四处打量。
半小时后,所有的携行物资准备到位,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漫长的跋涉,物资的安全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
从沿海繁华都市到西北浩瀚大漠,这位有着15年押运经验的老兵和战友们跋山涉水,一次次把国家特殊物资安全押运到目的地。
在中队官兵自己撰写的青春诗集《诗与远方》里,胡福才写道:“在纵横数千里的铁道线上,我们来回奔波执行任务。如果将货物始发地与目的地连成一条线,那么押运兵就是这条线上永不停歇的光点。”
从此,小小的车厢里有了战士们的诗
等待天明
■二级上士 刘金磊
汽笛声又响起
城市的灯火渐远
没入塞外的寒夜
车厢中只剩昏暗的灯光
时光仿佛凝固
这漫长寒夜中的静默一刻
唯有呼啸的寒风是前进的证明
你看
车厢外
朝阳跃出远山
塞外的平原变成丘陵
铁皮上的薄霜渐融
风中已有了暖意
二级上士刘金磊第一次写诗,纯粹是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
12年前新兵下队,刘金磊被分到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某中队,成了一名押运兵。
没来部队时,刘金磊在电视剧里看到武警特种兵在比武竞赛中奋勇争先,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当兵,成为和电视剧里一样酷酷的军人。
来到中队后,刘金磊发现,电视剧里的帅气场面一个也没有。每天的生活,与自己的期待完全不同。
押运兵很少与外界接触,工作内容不那么威风,就连工作环境也算不上体面。“成天待在闷罐车里,单调,没劲。”刘金磊说。
工作第一天,刘金磊在日记中写道:这样乏味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啊!
让刘金磊更不理解的是,都21世纪了,为什么还要用这样的闷罐车运送物资:“不能用高铁吗?或者押运兵的环境不能稍微改善一下吗?”他无法想象,在高铁穿行大江南北的今天,押运兵的一趟任务依旧需要几天几夜。
同一时间,刘金磊的许多同年兵被分到了一线部队,大家抽空联系,分享各自生活,他羡慕极了。心里不痛快,刘金磊便蹲在角落给同年兵打电话,抱怨自己的枯燥生活。同年兵正在为未来的发展列出计划,他冲着话筒喊:“你是在跟我炫耀吧!”
电话挂断,刘金磊的沮丧感更强了。
迷茫持续了一段时间。在流动哨位上一次次执勤,内容日复一日,“仿佛脚下是一条直直的路,你能一眼看到路的尽头”。
一天,老班长戎云鹏找到刘金磊:“以后你会明白,成为押运兵,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既来之则安之。在中队官兵写下的青春诗集《诗与远方》里发表作品,成了刘金磊押运之余打发寂寞时光的初衷。他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也记录周围战友们的故事。
动荡的车厢中只剩昏暗的灯光,时光好像静止不动,只有耳边呼啸的寒风提醒着他们,火车在一直向前。“这漫长寒夜中的静默一刻/唯有呼啸的寒风是前进的证明……”刘金磊即兴写诗一首,没想到得到了战友们的表扬。
随后,刘金磊一发不可收,越写越多,生活的全貌在琐碎的记录里展开。他看到了单调、寂寞,看到了成长、开心,也渐渐懂得了老班长口中的“值得骄傲”是什么。
静下来之后,刘金磊没有那么焦虑浮躁了。当初“为什么不用高铁运货物”的疑问,也找到了答案:闷罐车隐蔽安全,车门一关外界无法判断里面装的是什么,闷罐车没有电,对货物的安全运输没有影响。而且,货物装卸是在铁路货场完成的,高铁列车一般不进铁路货场。
押运路漫长重复,但官兵们记录下来的,却是每个人鲜活的感受。一首首诗歌、一张张照片跃然纸上。从此,小小的车厢里有了战士们的诗,诗里承载着他们的青春、梦想与远方。
车厢里,不再只有艰苦和寂寞
一缕阳光
■中士 江祖觉
我站在车厢门口
望向格子状防护网外
割裂的世界
不断晃过
车厢门之间的缝隙有10厘米
一缕阳光
透过缝隙照在我的脸上
极目远眺
青山绿水
白云蓝天
条条铁龙呼啸蜿蜒
今年,是中士江祖觉当押运兵第8年。看着阳光从车厢门缝隙洒落,光的影子随着动荡的车厢不断晃动,江祖觉即兴写下自己所见:“割裂的世界,不断晃过。”
大大小小的诗歌,记录了江祖觉情感的波澜,也描述出了押运兵的生活环境。它们大多是小片段,凝结着押运兵们的思绪。翻开这本诗集,就像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糖果库,每次剥开一片糖纸,都能看见一名押运兵的内心世界。
白天,为了车内与车外的空气流通,江祖觉和战友们会在车门之间留出缝隙。为了保证物资安全,缝隙不能过大,于是便有了“10厘米缝隙”的最优解。同时,这道缝隙前必须留有一名战士携枪值守。
阳光,是押运兵的稀缺资源。面向车外,站定。透过10厘米的缝隙,江祖觉闭上双眼,感受那一缕阳光照射在脸上的感觉,“没有比这一刻更舒服了”。
到了晚上,为了保证安全,车厢必须完全封闭。漆黑狭小的空间里,战士们偶尔用手电筒充当光源,车厢里没办法充电,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在车厢里摸黑生活。
与黑暗一同而来的,还有封闭狭小带来的闷热。除去物资占用的空间,大家在闷罐车的活动空间只有3平方米左右。车厢内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床铺。这3平方米的空间,容纳了官兵们的睡眠、饮食和每天日常的训练。
如果赶上夏天,车厢内温度能达到50多摄氏度。铁皮吸热快,没过一会儿,车厢里就又闷又热。“衣服常常能拧出水来,我们上车时能带的水有限,洗澡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实在受不了,只能用毛巾沾点水简单擦擦。”上等兵樊明雨说。
押运途中,大家最担心的是生病。一旦生病,行车途中不方便停车就医。这也意味着他们必须硬扛到下一个临时编组停靠点。
一次,行进途中,江祖觉站在车厢门口警戒,突然腹部一阵疼痛,浑身颤抖。坚持了一天一夜,等到押运的物资安全抵达,江祖觉才被送去医院,所幸没有危险。
时间久了,艰苦的日子多了,官兵们便习以为常。渐渐地,他们摸索出了一项辨别车厢外天气环境的本领:如果被子很快就变得潮乎乎的,身上容易长痱子,那一定是到了南方;如果夜里蚊子突然变多,即使把花露水抹遍全身也不起作用,那一定是火车即将在乡村停靠编组;如果火车皮变得干燥,一不小心就会割破手指,那就一定是在驶向北方了……
一天晚上,站了一班夜哨,疲惫的中士曾海港半靠车厢,窝在角落里打盹。
“祝你生日快乐……”歌声在耳畔响起,曾海港睁开眼,看见一个简单的“生日蛋糕”:战友们在面包上插了两根纸卷“蜡烛”,祝自己生日快乐。
“海港,一起唱首歌吧。”
“好!”
“放心吧祖国,放心吧亲人,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在颠簸的闷罐车里,这群年轻押运兵感受到的,不再只有艰苦和寂寞。
生命片段里,多了一份家国牵系
思 念
■一级上士 王春雨
火车开过我的家乡
山的那边
有亲人的目光
仿佛他们能隔着山
与我遥遥相望
火车离山渐渐远去
开向远方
远方有多远
牵挂就有多长
一级上士王春雨喜欢站在车门旁,眺望远方的山峰,看着群山走近又远去。有时,他会牵挂家中的妻儿,想知道他们此刻在干什么。
心中拥有思念,笔下也流淌出温情。于是,诗集里便有了这首《思念》。
在中队记录每名押运兵行驶里程的“账单”上,王春雨名列前茅。
从新兵下队开始,王春雨就扎根在中队,如今累计里程已经将近50万公里。赤道周长是4万余公里,王春雨在铁道上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绕赤道13周。
一份“账单”,一次分离。那天,临上火车的前一刻,王春雨接到了妻子电话:“我最近肚子一阵阵疼,医生说预产期要提前了。”王春雨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任务一旦开始,执行任务的人员名单就不能更换。
“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善解人意的妻子了解王春雨的苦衷,不断安抚着他的情绪。
更多时候,思念会在节日来临时变得更加浓烈。
一次中秋节前夕,随着密闭的车厢颠簸几天几夜后,王春雨途经自己的家乡。停站时,看着熟悉的景色,他的心揪着难受。“如果这时候在家里该有多好。”他想。
王春雨和战友们不断寻找着 “爱大家”和“爱小家”之间的平衡点。事实证明,无论怎么努力,他们还是找不到什么好办法,只能寄托在回家的时候,多帮家人分担一些家务。
火车像个巨兽,不停地朝前跑,押运兵也跟着连轴转。说起与火车同频共振的日子,指导员徐磊向记者细数着押运途中的记忆碎片。
他们面对过各种问题。一次火车临时停靠编组,一名醉汉在铁道边徘徊,企图接近车厢。“押运兵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有一丝马虎。除了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徐磊说。
时间长了,车厢里冰冷的铁板,火车撞击铁轨的“咣当咣当”声,甚至从车厢缝隙漏进来的阳光,都成了押运兵的一部分,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蜕变。
“我一直认为自己穿上军装,或者授了衔就是军人了。现在看,是一次次押运任务,让我一步步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上等兵杨康写道。
一次次押运任务,也让王春雨明白了当押运兵的使命所在:“我们的生命片段里,多了一份家国牵系。”
任务结束,已是午夜。走出火车货运站,路边的灯光和整座城市一起暗下来。等哨音再次划破夜空,汽笛声从远到近再次出现,新的任务和远方将和火车一起驶来。
图①: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某中队战士与列车相伴。
彭 健摄
图②: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某中队原创诗集《诗与远方》内页。
资料图片
图③:押运途中,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某中队官兵补给休整。
彭 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