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松散文集《来路铿锵》(团结出版社)中的46篇纪实散文,从不同侧面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该书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红船起航开始,讴歌了众多革命先烈无惧流血牺牲的英勇斗争精神,讲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很多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作品中讲述的不少故事,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那烽火硝烟的岁月、浴血奋战的场景,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作品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足迹仿佛清晰可见,留存窑洞的体温仿佛依稀尚存,吸引读者跟随人物命运轨迹展开思考,彰显革命前辈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
作品中,《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开始燎原》一文讲述了红军师长张子清的故事。1928年,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用来清洗伤口,可张师长只是用茶水清洗伤口,把那一包包食盐藏在床铺底下。到了年底,根据地的食盐用完了,伤病员也已没有食盐可用。关键时刻,张师长把自己省下来的一包包食盐全部捐给了急需食盐清洗伤口的重伤员,他自己的伤口却因为没有很好地消炎而感染溃烂,直至献出宝贵生命。感人的故事读来使人不禁潸然泪下。
再比如,作品中《一轮红日从韶山升起》一文讲到,1955年,毛泽东主席月工资404.8元,因为家庭人口多,生活负担重,开销要精打细算。工作人员为他作了家庭开支计划。送审时,毛主席认为每天3元的伙食费标准太高。工作人员解释道:“这3块钱包括招待客人的费用。”毛主席沉吟半晌才提笔写下“照办”二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毛主席一家也像普通中国家庭一样,凭各种票证限量购物,展览馆里至今仍陈列着他以普通市民“李德胜”之名购物的个人购物凭证。1950年,毛主席购置了一件睡衣,此后补了一次又一次。到1971年,这件睡衣上竟有73个补丁。
类似感人的故事,在散文集《来路铿锵》中还有很多。阅读这部作品不禁让人心生感慨:中国革命史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要想读懂今天,就一定要返回历史的现场,读懂昨天。文学的功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将那些过往放回历史的时空里,还原其时间、人物、场景、思想,使其再度绽放。今天,我们阅读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重温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不断汲取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