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阅读《中国人眼中的美》(湖南人民出版社),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审美旨趣,触摸到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本书作者长北曾著有《中国艺术史纲》《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等多种专著。《中国人眼中的美》从思、气、神、意四个关键字切入,结合各类艺术实例,梳理大量国学典籍,探寻中国人的十大审美意识,进而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透过故宫、天坛等古典建筑剖析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在文人山水画里追问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深意,在中华传统装饰图案中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祈盼,从书画、建筑、音乐、舞蹈、工艺美术中体悟中国艺术特有的“大象之美”……中国人眼中的美是藏在传统文化里的审美记忆,更是中国人精神底色的美学呈现。
天人合一的审美内涵
中国人眼中的美是怎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对“天人合一”这一审美理念是认同的。“天人合一”不但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价值所在。本书从“法天象地”“收天纳地”“融天入地”“顺应天地”四个方面,对“天人合一”进行了深入讨论。
“法天象地”在本质上有秩序、规范的意蕴,如北京故宫、天坛等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法天象地”作为一种艺术法则贯穿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活动中。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琮造型就是外圆内方,很多古代器皿造型也都体现出这样的特色。
“收天纳地”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中国建筑讲究在有限的空间里收纳无限。比如汉字的“屋”与“宇”字意相近,建筑如同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的大宇宙气息相通,也意在表明建筑里的人与天地是共生息的。古代中国的村落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整体设计,可村民都知道珍惜自然,千方百计将自然引入居所,与自然相依为命。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收天纳地”的设计思想,山为阳,水为阴,阴阳交合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架。
“融天入地”是天人合一的内核。中国古人恭恭敬敬地对待天地,传统的殿式建筑就是“融天入地”的代表。这类建筑的大屋顶飞出来,屋身则收进去,台基向地面延展,形成整体的曲线造型,加上若干装饰构件,外轮廓呈现出非常柔和的天际线,与花草树木的自然环境形成高度的融合。殿式建筑的曲线造型使沉重的大屋顶像是在展翅欲飞。
“顺应天地”更是中国古人在艺术创造中践行天人合一的体现。古人在造物活动中,材料取于自然,造物利用天时。如古代乐器用的土、木、丝、竹、金、石、皮、葫芦等,家具、竹篮、漆器、藤编等,都是自然材料。北方大量可见的生土建筑不用烧砖,而是用黄土做成土坯砖砌房子。陕北、豫西、陇东的生土窑洞有地坑院,有靠崖窑,这些建筑就地取材,不破坏自然生态。南方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也多用竹子、树木等修建,使建筑与生态自然完美融合。
“象”与“气”的魅力
“气”在中国审美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以“大象之美”“气韵生动”等喻指“气”的魅力。“气”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尽管摸不到,但可以感受得到。“象”与“形”是相伴的,“象”离不开“形”,“象”需要“形”作为载体。如果艺术作品没有“象”的存在,那艺术作品也就谈不上美。
对于“象”与“气”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人有独到的方法。比如白云在蓝天漂浮,云与天没有清晰的界限。古人以有形的云纹表现茫茫宇宙中游走变化的“气”与“象”,有限的“形”里藏有无限的“象”。如马王堆汉墓黑漆棺画云纹如波涛翻卷,大开大合,云气之中,羽人、怪兽云纹律动奔逐,这是古人对无尽宇宙的讴歌。
对于“大象之美”,中国古人在制造器皿时便将这种美自然而然地注入。比如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陶猪形鬶,像孩子仰头呼唤,不求“形”的逼真,却给人朝气蓬勃之感。汉唐时代的雕塑最能体现“大象之美”,如汉代霍去病墓从墓形到石刻都充分利用了自然之象。那些散布在山上的石人、石兽,看上去没有精雕细琢,然而都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气韵生动”是中国独有的审美命题。古代工匠和艺术家将自己的生命、情感灌注在艺术作品之中,化作艺术作品的生气和节律。中国艺术的最高标准从来不是惟妙惟肖,而是“气韵生动”。如成都出土的《四骑图》画像砖,四匹马的马蹄腾空而起,有天马行空之感:一匹马伸头,一匹马回头,一匹马低头,一匹马仰头。再如河南南阳汉代画像石上,野兽在狂奔,鸟在腾飞,人在疾走,工匠的创造激情仿佛破石而出。汉代画像砖是来自民间的作品,但“气韵生动”的程度丝毫不亚于文人创作的绘画作品。
从审美的维度认识“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在绘画“六法论”中最先提出来的。他将“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六法之首,指出这是中国绘画独有的特色。唐代的张彦远最早对“气韵生动”进行阐释:“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强调绘画要从形似之外先求气韵,如果作品没有气韵,其形体表现是没有意义的。他的观点,深刻影响了晚唐以后的中国艺术的发展。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则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审美在传承中创新
在中国人的审美视域中,传神写意也历来受到重视。这一审美追求在水墨画中受到空前的追捧。作为中国画主体的水墨画,因传神写意而存在,并影响整个中国画的艺术格局。水墨画发端于唐代,在宋元进入高峰。在水墨画的世界里,山水画是主角。对于传神写意的理解,中国古代画家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代水墨山水,感觉描绘的山水都似曾相识,而细细品味,又发现在“像与不像”之间有一种陌生感。
整体上讲,水墨山水不在山水外形表现方面追求“画得像”,而是追求一种气势和意境。传神写意与其说是画家在描绘自然界的山水,不如说是表达特有的一种心境和追求。现当代画家傅抱石的系列写意山水,画面中往往大片留白,却让人感觉到画面是有内容的。传神写意的审美追求不止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当代很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质。
《中国人眼中的美》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勾勒中国传统审美的图景,对于我们从全局的视角看待中国古代艺术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近百年来,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的审美观念也在影响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使中国的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地创新。同时也要看到,受一些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有少数艺术家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热衷标新立异,为了创新而创新,导致一些丑陋、粗鄙的作品搅乱了艺术生态。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的艺术创作只有扎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充分汲取传统艺术的养分,才能健康发展并不断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