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矢志不渝的选择


■凌川克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震撼人心的呼叫,也是千千万万志愿军官兵“为了胜利不怕牺牲”的缩影。正是靠着这种舍生忘死、舍我其谁的血性,中国人民志愿军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打到了三八线以南。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交战,就是钢铁与筋骨的较量、实力与血性的比拼。最终,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战胜了钢多气少的“联合国军”。这也应验了拿破仑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即利剑和精神。从长远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为了胜利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从我军建军之日起,就开始在广大官兵中生根发芽。从长征途中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到抗日战争中的狼牙山五壮士;从解放战争中董存瑞炸碉堡,到抗美援朝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他们用不畏强敌、向死而生的英雄主义,铸就了我军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精神。正是依靠这种英勇决绝的血性胆魄,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胜利。

一支部队有没有战斗精神,战争是最好的试金石。和平时期,少了实战硝烟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如何培育战斗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在战火中铸就的战斗精神,是我军强军文化最集中的外在表现,深深地根植于强军文化的骨骼中。强军文化是战斗精神的根,战斗精神是强军文化的重要支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壮阔的历史发展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战斗精神,是我们矢志不渝的选择和永恒的追求。革命前辈们彪炳史册的血性胆气,不会自然而然地注入我们的血脉、变成我们的行动,需要经过千难万险、千锤百炼的磨砺和培育,才能融入我们的灵魂、变成我们的文化自觉和信仰。

不同时代赋予了战斗精神不同的内涵。舍身炸碉堡、堵枪眼可能不会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战争中再现。但是,为了胜利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依然需要我们发扬光大。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在有形和无形的战场上,在“心智”与“芯片”的较量中,我们要谋训法战法的创新,掌握制胜机理,更要思考战斗精神培育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传承中创新,在重塑中升华,为新域新质战斗力生成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战斗精神培育,要靠平时一点一滴养成,更需要在硬碰硬的真打实抗中磨砺。精神的锋刃,需要千锤百炼,需要磨砺淬火。在实战化练兵中,高强度的比武对抗,背靠背的红蓝对决,是血性胆气最接近实战的淬火,也最能磨砺一支部队的英雄气概,升华官兵的战斗精神,最终凝练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力量。

(版式设计:贾国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