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谈谈战时“睡眠剥夺”


■张 晗

“睡眠剥夺”是指由于环境或自身原因无法满足正常睡眠的情况,表现为睡眠减少或睡眠中断,是一种生理现象。在现代战争中,长时间大强度的战斗任务使战斗人员出现“睡眠剥夺”的情况十分常见。战时“睡眠剥夺”会引起战斗人员负面情绪增加、感知能力下降、认知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其运用各类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和系统进行感知、决策和行动的速度和稳定性,容易造成作战体系战斗力下降。据悉,美军在伊拉克战场、阿富汗战场均有因“睡眠剥夺”影响作战任务完成、误伤本方战斗人员的案例。因此,积极解决战时“睡眠剥夺”问题,减少“睡眠剥夺”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官兵在战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维能力、减少非战斗减员、提升部队持续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强化心理防护。加强官兵心理防护是应对战时“睡眠剥夺”的基础,只有平时训得实、练得细,筑牢官兵心理防线,才能保证战时过得硬。首先,加强防护教育。要将“睡眠剥夺”知识纳入官兵心理防护教育之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终端,用好军事职业教育平台资源,使“睡眠剥夺”知识为官兵所接受,真正入脑入心。其次,注重训练强能。借鉴外军“睡眠剥夺”应对训练的成熟经验,充分运用虚拟场景建模仿真等先进手段,进行“睡眠剥夺”应对训练,使官兵在训练中掌握“睡眠剥夺”应对的方法,提升“睡眠剥夺”综合应对能力。最后,突出演习验效。在实兵演习中注重突出“睡眠剥夺”演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全过程模拟战时“睡眠剥夺”情形,使官兵在演习中感受“睡眠剥夺”带来的影响,查找官兵在“睡眠剥夺”应对上的短板弱项,磨砺官兵“睡眠剥夺”应对技巧,检验官兵战时“睡眠剥夺”应对水平。

优化药物辅助。现有研究与实践证明,精准使用药物来应对战时“睡眠剥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外军在战时应对“睡眠剥夺”通常会使用中枢兴奋性药物和预防性睡眠药物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为战时精准使用药物应对“睡眠剥夺”提供了借鉴。在战前,外军常将“睡眠剥夺”应对药物使用纳入战斗准备统筹考虑,针对官兵身心特点,制定药物使用方案,明确药物使用条件,选准药物种类。在战时,指挥员、军医还会结合战斗进程和官兵状态,在符合条件时及时使用药物帮助官兵应对“睡眠剥夺”,以保证战斗任务顺利推进。在战后,外军也十分注重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消除有可能出现的个别副作用现象。

提升睡眠质效。在战时利用战斗间隙宝贵的休息时间,综合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官兵睡眠质效,对于应对“睡眠剥夺”具有重要意义。在饮食保障上,尽可能提高官兵具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摄入比例,减少官兵入睡所需时间,帮助官兵快速入睡。在环境构设上,尽量降低光照强度,创造尽可能舒适的湿度温度等条件,努力营造近似平时睡眠的环境,提高官兵深度睡眠比例。在心理干预上,综合采取音乐疗法、呼吸疗法、认知疗法等,缓解官兵战斗应激反应,使官兵保持积极作战心理,提升睡眠质量。在时间安排上,结合战斗进程,在妥善控制睡眠惯性影响的前提下,多次适当安排官兵小睡,可以较好恢复体力,维持机体平衡状态,进而有效应对“睡眠剥夺”带来的负面影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