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提高与群众共事能力


■刘奇山

●与群众共事,是大学问也是大本事,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也是开展工作的基本功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党员干部提高与群众共事的能力,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群众共事,是大学问也是大本事,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也是开展工作的基本功。

人民作家赵树理说:“与群众‘共事’,写作才能‘得劲’。”他在上党地区农村“下队”8年之久,每年都在8个月左右。在谈到深入群众创作的体会时,他说:“我想在一个村子里和群众共事能共到走不开的程度,就可以说是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程度的融洽了。”对于联系群众,赵树理还开出一个“久字方”:久则亲、久则全、久则通、久则约。他主张长期深入群众、参与群众工作、投身群众生活,与群众“共事”。在与群众长久相处后,赵树理能够做到“当村民说出上半句话,他便能猜到并能接出其下半句”,真正与群众做到了情意相通。

与群众共事,就要多解决群众困难。当年,作家柳青下乡的住处就是群众的“问事处”,群众遇到烦心事,总爱到柳青住处掏心窝地谈上一阵,甚至家庭出现纠纷、小孩生病,也来找柳青评评理、寻药方。在村子里,柳青不仅是“百事问”,而且是“百事管”。他帮助群众建饲养室、修桥、办医院……“凡是群众需要他管的事,他都管”。做群众工作,与群众共事,归根结底是要帮群众解决问题,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设身处地帮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

学会与群众说话,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与群众共事,就要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与群众心平气和地沟通,如果满嘴套话,颐指气使,群众不买账,跟群众就搭不上话。赵树理和群众交朋友,近距离观察群众喜怒哀乐,学习群众语言,并进行加工提炼。他写的小说《李有才板话》,恰到好处地穿插群众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快板书、歇后语等,深受群众欢迎。许多事实证明,学会与群众说话,才能有效与群众沟通。

提高与群众共事能力,关键是要融入群众生活。要像赵树理、柳青那样,主动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与群众想在一起、说在一起、干在一起。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主动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帮助群众解难纾困,才能成为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