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生命的形态,由细碎生活中一次次不经意的选择,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举动构成。春节期间,我决定抽身来到重庆铜梁,走进龙灯龙舞文化之乡。
距离上一次到铜梁已过去了多年。当时星夜兼程奔赴铜梁看元宵灯会的初衷已然遗忘,但那阑珊夜色中挤在重重人墙后面翘望铁花飞溅的舞龙场景还历历在目。
铜梁,古为巴国属地。自古以来,铜梁民间流行新春耍龙灯拜年,遇大旱舞黄荆龙求雨,端午赛龙舟祭江,金秋舞稻草龙庆丰年,岁末舞大蠕龙、火龙迎新年。这些民俗相沿成习,形成了铜梁传统的龙灯盛会,也在一代代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多年后再来铜梁,很想再赏龙灯之舞,可时机不巧,赶不上盛大的新年龙灯会,于是就去博物馆看看。
在别具一格的铜梁博物馆三楼展厅正中,卧放着一组流光溢彩的巨型组合龙灯,周围还有造型各异的板凳龙、荷花龙制品。大屏幕上播放着铜梁龙舞参加各次国家级盛典的演出,大气磅礴,让人目不暇接。
博物馆讲解员何莉侃侃而谈,告诉我许多当地关于龙的民俗史话。她还提到自己丈夫是一名军人,在西北边防驻守。何莉谈起在去年十一前夕,4岁的儿子谋谋第一次看到龙舞的趣事。当谋谋所在幼儿园举行的国庆汇演刚拉开帷幕,两条金灿灿的布龙腾跃翻滚而出,台下坐着的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谋谋也被舞台上翻飞的金灿灿的大龙吸引住了,向身边的何莉问道:“妈妈,看,那是什么?”何莉说:“是龙。”谋谋天真地说:“哦,是恐龙家族吗?”
“不。它是我们中国的龙,代表着正义与力量。”何莉告诉孩子。
“妈妈,我知道!”谋谋两眼瞪得圆圆地说,“这是正义的龙,保护我们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就像爸爸他们解放军一样,是保护我们的!”
何莉亲吻了孩子,赞许地连连点头。在铜梁,耍龙灯、观龙舞是传统习俗,寄托着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老百姓对吉祥幸福的祈盼。
后来,何莉还向我提到了一位老艺人黄廷炎。他是铜梁安居镇人,还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
见到黄廷炎那天,正值老人80岁寿辰。他看起来,完全不像是耄耋老人,倒像是一位60岁出头精神矍铄的老汉。黄廷炎一身朴素的衣装,头戴一顶黑色鸭舌帽,帽子正面绣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金色飞龙;面含微笑,身板端正,双眼炯炯。
在安居镇,龙舞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到逢年过节,当地百姓都会自发举行各种舞龙、舞狮、打莲箫等游街表演活动。孩子们打小只要听到锣鼓响,就浑身来劲,哪怕正吃着饭,也立刻丢下碗出门追着舞龙队满街跑。
与黄廷炎交流中,我不禁问道: “龙,在您心目中意味着什么?”
黄廷炎扶了扶头上绣龙的帽子,说:“龙文化就是我们的根。”
“您对舞龙,有什么特别的禁忌吗?”我愣了愣,又问。
“舞龙者心中对龙不敬,是走不远的。”黄廷炎一笑,竟说了一段长长的话,“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不容许随意践踏。龙舞在我心中,不只是文化娱乐,不只是热闹气氛,它象征着国泰民安、山河无恙……我总是希望练习者心中要有敬意,不能舞完之后,把龙头扛在肩上,像扛一个锄头一样随意……”
听到黄老这番话语,我耳边隐约响起舞蹈《龙把子》中雄浑粗犷的音乐唱白:“摸倒起”“跟倒起”“稳倒起”……这个舞蹈讲述了一群铜梁舞龙人在老一辈“龙把子”的带领下刻苦而快乐地学习舞龙技艺,经历了春夏秋冬,岁岁年年,最后都成了一等一的舞龙高手,成了新一代“龙把子”。
“龙把子,龙把子……”我心中默念着,“摸倒起”“跟倒起”“稳倒起”,其实承载着一种朴素而实在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带着美好愿景辛勤耕耘着,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龙的文化,已经扎根于我的心中。”一位龙舞传人说的这句话,在我内心久久地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