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匠心


位广亚
王雷
任志成
关文洁

不久前,北部战区空军举办了一场“北疆”荣誉颁奖典礼。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多名岗位业绩突出的官兵走上舞台。他们手中熠熠生辉的“北疆工匠”奖杯,是对他们坚守匠心、追求卓越的最好褒奖。

本期“士兵面孔”,我们聚焦“北疆工匠”中的4名战士。“把专业做到极致,把工作干成精品”,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光荣战位,匠心闪耀。他们的故事催人奋进。

——编  者

雨中破袭

【人物名片】位广亚,北部战区空军某部二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

发现目标!

对于肩扛式防空导弹主发射手位广亚来说,导弹截获目标后,稳定跟踪的那几秒钟,仿佛有几个小时般漫长。

雨中,目标靶机越来越近,嘈杂的发动机轰鸣声越来越响,不断地冲击着位广亚的耳膜,心跳也不自觉地开始加快。

湿漉漉的雾气压得那么低,仿佛是对手设置的迷雾和烟障。位广亚抑制住突突的心跳,将导弹发射操作要领在脑海中又过了一遍。

此时,位广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搭档、副发射手蒲朋也在努力协助搜索目标。为了实现作战目的,一对搭档必须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完美配合。之前,为了增强默契度,他俩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练在一起,直至每个口令、动作甚至神态,对方都能准确识别、完全理解、默契配合。

“自行抗击!”随着靶机不断临近,上级下达了可以射击的命令,这意味着位广亚只要锁定目标,即可自主选择时机完成射击。与以往迎面抗击不同,此次演练采取了尾追抗击方式,留给发射手的反应时间更短,难度系数自然更大。

“正后方发现目标!”听到蒲朋的提示,位广亚立即抬升发射装置,全神贯注地从过顶方向搜索凌空目标。

“300米,200米,100米,过顶!”伴随着蒲朋低沉急促的报告声,位广亚快速准确地完成了发现、启动、截获等一系列动作。

就在这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目标靶机过顶时,因飞行角速度太大,导弹无法成功解锁。位广亚跟随目标飞行轨迹迅速调整射击姿势,始终将目标牢牢套在瞄准具内。蒲朋则时刻观察着导弹声光信号变化,给位广亚做着引导和提示。

“再截获!”“再解锁!”终于,在这对搭档的密切协作下,导弹再次稳定跟踪目标。

靶机从空中高速飞过,转瞬即逝。为了练就一击命中的本领,位广亚创新操作技巧、深挖装备潜能、研究目标规律,数十斤的防空导弹一扛就是数十分钟。训练中,他采取增加肩扛负重、渐次延长时间等办法,不断提升肩、肘、手等部位配合默契度。

1秒,2秒,3秒……长期训练的“肌肉记忆”,本能地提醒位广亚不能再等了,必须在规定射击界限内扣下发射扳机。

瞅准最佳时机,位广亚干脆利落地扣下扳机。导弹出筒,一条“火蛇”从肩头窜出,拖着长长的尾焰径直扑向目标。

位广亚的眼睛一刻也未曾离开那枚离弦之“箭”,直至导弹凌空爆炸激起的一团烟雾在雨中慢慢飘散。

“命中目标!”当听到上级通报时,周围的战友都欢呼起来。远处云雨交叠,硝烟未散,位广亚用胳膊擦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抑或是激动的泪水。

守护战鹰

【人物名片】王雷,北部战区空军某部三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1次,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

太阳还未出来,天上浮着一层灰冷的光。螺旋桨飞速旋转,把机棚外堆起的积雪吹得四下飘散。空旷的机场回荡起巨大的轰鸣声,停机坪似乎也随之微微震动。

机械技师王雷头戴降噪耳机,站在飞机一侧,微斜着身体,努力对抗着螺旋桨吹来的寒风。试车是机务准备的最后一步,他紧紧盯着飞转的桨叶,似乎想要从中发现些什么。

试车时间还未过半,王雷的眉头便逐渐皱紧。片刻,他干脆摘掉耳机,在隆隆声中凝神倾听。

“发动机声音不对,注意观察仪表。”很快,他做出判断,并通过语音系统提示机舱内的战友。

“参数正常。”舱内的反馈果断而清晰。而王雷的回复也同样坚定:“再好好看看。”

凡是涉及战机安全,每每做出判断,王雷都是如此坚定。有一次,他组织飞机再次出动检查时,在发动机边盖内侧发现了少量油迹。其实,这很难判定为隐患,若上报检查,飞行计划必将受影响。

看了一眼不远处正在交流的飞行员们,王雷推开了战友递来待他签字的放飞单,拿起对讲机向队长汇报了他的决定:立刻检查。这是他一贯的工作原则——绝不放过任何隐患征兆。

机件层层叠叠,油路眼花缭乱,王雷抽丝剥茧般循着点滴油迹的线索,找到了隐藏的故障点。后来,中队经过研判,决定连夜更换发动机,从而避免了一次飞行事故。

试车还在进行,不一会儿,耳机里传来反馈:“滑油金属屑故障灯亮。”发动机果然有问题!王雷小跑着拉过工作梯,两三步登上梯顶操作平台,打开发动机盖,用近乎冻僵的手检查着每一个管路和机件。

“发动机内部机件齿轮断裂,准备换件。”王雷果断下达命令。战友们纷纷过来帮忙,一番操作后,故障排除。

恢复正常的战机,迎着寒风缓缓滑出。王雷抿着嘴唇,神情严肃,双眼盯向跑道的尽头。直至战机呼啸着升空,变成一个小小的黑点,他才转身沿着滑行道边缘向休息室走去。

接过战友递来的热茶,王雷那双冻得麻木、疤痕遍布的手渐渐恢复了知觉。他摘下挂满冰霜的帽子,露出了与年龄不相称的两鬓白发。作为牵头负责整个机组工作的机械技师,王雷深知自己肩头的重担——“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必须始终保持极端负责、极端认真的状态,才能守护战鹰高飞远航。

趁着休整间隙,王雷整理好维修笔记,召集机务人员讲评维护情况,并为新机械员布置了学习任务。其间,每有战机的轰鸣声响起,他都会不自觉地望向窗外。

正午时分,战机即将返航。王雷早早地候在停机坪,不时抬腕看表,像极了幼儿园门口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在震耳欲聋的声浪中,期盼中的战机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轻巧地落地滑行,稳稳停住。

王雷带领机务人员快速跑向战机,为空勤架起登机梯。阳光照射在银灰色的机身上,闪闪发光。飞行员从容地走下舷梯,与机务战友挥手致意。王雷脸上泛起笑意,似乎自己也刚刚经历了一场酣畅的飞行。

今夜无眠

【人物名片】任志成,北部战区空军某部三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2次,2018年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

戈壁滩上,白毛风卷起雪粒,打在脸上刀割般生疼,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此时,室外能见度不足1米,几步之外只能看到战友们的轮廓在晃动。刚刚调试完装备走出雷达方舱的任志成,将防寒面罩拉起遮住面孔,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战斗即将打响,开机前将方舱外各项连接点再检查一遍,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自从4年前请缨加入新成立的机动雷达营,任志成已经参加过多次大项任务。但这次演习和以往不同,面对“敌”机随时释放的电磁干扰,他必须在纵横交错的电磁“厮杀”中准确掌握空情。

一切准备就绪,雷达天线开始缓缓旋转。油机启动的声音,在戈壁滩的风雪中发出呜呜的轰鸣。

只容得下两人的雷达方舱十分逼仄,任志成屏息凝神端坐在屏幕前,鹰眼如炬。

“来了!”战友的提醒在耳边响起,屏幕边缘出现了一个若明若暗的光点。改变雷达工作模式、调整天线转数、判断机型架数……任志成双手在键盘上飞快地跳动,精准的操作一气呵成,将“敌”机牢牢捕获。一批批空情连续上报,他的脸上慢慢露出胜利的喜悦。

“接上级通报,‘敌’干扰机出动,密切监视空情。”电话中传来指挥员的通报。

百公里之外,“敌”干扰机气势汹汹地扑向我方阵地,一场电磁“厮杀”在雷达屏幕的方寸之间展开。任志成双手运键如飞,不断变换着雷达工作模式,在密密麻麻的光波中辨别着“敌”机的航迹。

倏地,“敌”干扰机突然发威,屏幕上原本清晰的航迹被一大片“雪花”掩盖。

任志成明白,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必须消除干扰锁定空情,不然“敌”机将趁机突防。

在战友的配合下,雷达装备转入反干扰模式,“雪花”逐渐散去,空情再次显示在屏幕上。我方战机根据准确的空中情报顺利升空,对“敌”机展开拦截。

“敌”机突防未果,随即鸣金收兵,光点渐渐消失在雷达屏幕上。

“还没结束,”任志成转头告诉战友,“今夜必定无眠!”

深夜,戈壁滩上寒月如钩,方舱冷如冰窖。在连续工作了近10小时后,任志成的眼神依旧明亮。在这方寸屏幕上,他仿佛已经和雷达融为一体。

夜空中,“敌”机在预警机、干扰机的掩护下,企图再次以超低空飞行的方式进行突防。接令布网,雷达天线再次悄然旋起,小小的方舱中又一次充满了硝烟味。

雷达屏幕前,任志成和战友紧盯目标航线,准确判断干扰类型,灵活操纵雷达快速实施反干扰,将企图突防的“敌”机牢牢锁定在屏幕上,一批批空情迅即上传到前沿指挥所……

天边露出了鱼肚白,对抗演练接近尾声。雷达渐渐停止了旋转,在朝阳的映射下染上了一片金色的光芒。

极限搜救

【人物名片】关文洁,北部战区空军某部中士,荣立三等功1次。

肆虐了3天的台风刚刚过去,留下的台风尾巴还在海面上搅动。清晨,直升机值班机组接到命令前出至某海域,执行海上搜救演练任务。

东方天空渐渐透亮,从300米空中向下俯瞰,深蓝色的海面上浪飞潮涌。直升机在强烈气流的冲击下不断震颤着,空中救生员关文洁把头探出舱外,头盔下一双锐目透过薄纱似的海雾,快速搜索着目标海域。然而,救援对象却迟迟没有显露踪迹。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空中救生员,关文洁先后在海上、寒区、荒漠、丛林等多种地域开展过空中搜索营救。但在这样的疾风天气进行海上搜救,他依然感到沉甸甸的压力——风力过大会造成直升机悬停困难、人员坠海等危险,搜救行动稍有不慎便会失败。

“会不会是强风将救援对象吹离了目标海域呢?”一个念头掠过关文洁的脑海。他随即与机组沟通,循着风向对边缘区域展开搜索。果不其然,一团红色烟雾从右前侧海域升起。

“发现目标!”直升机悬停在目标船只上空,关文洁迅速出舱,悬索而下。跃出机舱的一瞬间,强烈的气流重重地拍击在悬吊钢索上,失温感与失重感一并袭来。关文洁费力地调整身体姿态,在风中摇摆着落向目标船只。

风大浪急,船艏不停地被浪花覆盖又冒出。没走几步,关文洁便重重摔倒在湿滑的甲板上。刚起身未立稳,他突然感觉胸口一阵恶心,像要把牙齿撬开,两边腮帮也跟着发酸。

强忍住不适,关文洁降低重心以适应船身摇晃,跌跌撞撞地向“伤员”所在的船尾走去。在询问完伤情后,他不由得心头一沉。“伤员”腿部受伤严重,无法采取单人单套吊救模式。可如果再往返一趟,利用担架设备进行吊救,很可能会耽误宝贵的救援时间。

关文洁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采取难度更高的双人双套模式起吊,即用两根快速救生带将“伤员”与自己牢牢绑在一起,再利用钢缆吊索返回机舱。

船身依旧在剧烈摇晃,随时有倾覆的风险。一个平日数秒钟就可以打好的绳结,此时操作难度增加了数倍。关文洁一边用身体为“伤员”挡住不断扑来的海浪,一边争分夺秒完成绑定操作。在检查牢固后,他挥手示意绞车手上提钢索。

眼看钢索开始上升,关文洁紧绷的心稍稍放松。没想到行至半空,在强风与直升机气流的影响下,钢索突然像拧麻绳似的旋转起来。“‘伤员’极有可能与机身发生碰撞,造成二次损伤。”在阵阵袭来的眩晕中,关文洁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一定要将“伤员”平安送进机舱。

他伸出双臂探向直升机舱,寻找着力点减缓自转速度。随着钢索缓缓收回,旋转不断减弱,筋疲力尽的关文洁和“伤员”终于回到舱内。

此时,关文洁才有精力低头端详自己——膝盖和手肘因为剧烈撞击而阵阵刺痛,迷彩服也被海水浇透,裹在身上又湿又冷。但一想到搜救顺利完成,他的嘴角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

“搜救成功!”电台发出指令,直升机加速返航。海天之间狂风稍息,一轮红日正跃出海平面,犹如一枚硕大的金色勋章。

本版文字:刘汉宝 王学峰 黄语轩 李宪龙 朱广赢

图片作者:张 革 谭 涵 赖 硕 杨 盼 孙 鑫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